一心,官民同心,斩奸佞,护忠良,让大吴的江山永远安稳。”
两人站在陵前,望着远处的蟒山,风里带着陵寝的松香,温暖得像初夏的阳光。
萧桓突然道:“谢尚书,你说咱们大吴的江山,能一直安稳吗?”
谢渊看着萧桓的眼睛,声音坚定:“陛下,只要咱们信忠良(如孙山、陈安之辈),斩奸佞(如张端、赵霖之流),让兵卒有战心,百姓有信心,大吴的江山,定会永远安稳。”
五月十五,昌平陵寝的修复工作全部完成。
西配殿的新梁木上,刻着“德佑十五年五月重修”
的字迹;永熙帝的新祭器被整齐地摆放在殿内,玉圭、玉璧的光泽,映着殿内的烛火,显得庄重而肃穆。
守陵卫的兵卒们整齐地站在陵前,穿着新换的甲胄,举起佩刀,齐声喊:“死守陵寝,护我祖宗!”
声音震得陵前的松树都在微微颤动。
孙山站在队伍最前面,肩胛的伤口还没完全好,却仍挺着腰板,目光坚定地望着陵寝的方向——他知道,自己肩上扛着的,不仅是陵寝的防务,还有战死弟兄们的托付。
玄夜卫继续清查赵霖、吴胜的同党,共抓获礼部小吏三人、昌平衙署属吏五人,都是曾帮赵霖传递密信、帮吴胜伪造“粮道受阻”
奏疏的人。
萧桓下旨,将他们全部判流刑,配九边充军,让他们在边地“亲见守边之苦,反思通敌之罪”
。
秦飞则命玄夜卫暗探加强对石迁的追捕,在漠南的独石口、宣府卫等地设卡十处,严禁石迁与内地旧党往来。
自三月张端案后,石迁旧党虽遭重创,却仍有残余潜伏;此次陵寝案更证明,石迁的阴谋还没结束,必须彻底清除,才能永绝后患。
瓦剌左贤王闻知赵霖、吴胜伏诛,陵寝防务加强,谢渊又在居庸关、大同卫增兵,知道再南下已无希望,遂率部退回漠北深处,三年内再不敢犯大吴边境。
京师的烽燧燃起平安火,一串接一串,从昌平陵寝连到居庸关,再连到大同卫,橘红色的火光在暮色里跳动,像给大吴的江山系了条红绸。
那火光里,有守陵卫的忠勇,有查案者的坚定,有君臣的同心,更有百姓对平安的期盼。
在初夏的风里,这平安火温暖了昌平的陵寝,温暖了京师的城墙,也温暖了大吴的每一寸土地。
片尾
德佑十五年五月廿,萧桓下旨:
奉天承运,皇帝诏曰
朕承祖宗基业,抚有万方,唯以社稷安稳、陵寝无虞为念。
近昌平陵寝遭袭,赖忠良死战、勘奸得力,方解陵寝之厄。
为固根本、励忠勇、儆奸佞,特颁此诏,着各部院遵行:
昌平陵寝守将孙山,久历边卫,忠勇可嘉。
陵寝遭袭之际,率部死战,虽身负重伤,仍守陵寝不失;奸佞伏诛之时,据实陈词,助勘罪证。
兹念其功,特擢孙山为昌平陵寝总兵官,专司元兴帝、永熙帝陵寝防务,总领六千守陵卫,节制陵寝周边防务事宜。
赏黄金百两、绸缎五十匹,颁赐“忠陵守护”
匾额一方,悬挂于昌平陵寝总兵官衙署正堂,以彰其忠。
玄夜卫陵寝巡查司,职在护陵防奸。
为固陵寝防务,防瓦剌窥伺、奸佞作祟,特于该司增设暗探千户所,驻札昌平,专司陵寝百里内暗探巡查之事。
命玄夜卫北司指挥使秦飞兼领千户所千户,统辖暗探三百人,与孙山所领守陵卫形成联防:凡陵寝外围可疑动静,暗探千户所须即时通报守陵卫;每月朔日,秦飞需亲赴陵寝,与孙山共同核验防务、查验守兵名册,核验结果具本奏报朕知,不得懈怠。
陵寝祭器,乃祖宗礼制之重器,不可轻