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574章 民呼万岁街前沸帝祭忠魂祠里香(5 / 6)

,传来巡夜士兵的脚步声,"

大吴万岁"

的口号声隐约传来——那是神京三大营的士兵,他们还不知道今夜的密议,却仍在坚守岗位。

萧桓想起独石口的王三,想起狼山的谢渊,想起那些在边关流血的将士,突然觉得,迁南京的念头,是对他们的亵渎。

他转身回到御案前,拿起朱笔,在《九边联防策》上批下"

可从,着即施行"

四字。

朱墨落下时,他想起永熙帝踢裂的地砖,想起元兴帝的《北伐诏》,想起岳峰的血书——这些,都是大吴的根,是不能丢的。

内侍李忠进来收拾案几,看见萧桓的神色,小声问:"

陛下,可要传膳?"

萧桓摇头:"

不必,你去把岳峰祠的香灰取来一些,朕要放在御案上,警醒自己。

"

李忠应着退下,萧桓看着窗外的雪,心里默默道:岳将军,百姓,朕不会迁南京,朕会守住神京,守住大吴的根。

十一月初二的早朝,萧桓宣布"

户部尚书徐文渊贪墨漕粮,着玄夜卫彻查"

,满朝哗然。

徐文渊的旧僚,如内阁中书舍人刘敬、御史台右都御史张谦等,皆面露惶恐,却无人敢为其辩解——玄夜卫昨夜已将徐文彬、张友仁等逮捕,罪证确凿,谁也不敢趟这浑水。

谢渊出列奏报《九边联防策》,请求赴居庸关部署防务,萧桓准奏,命其"

三日之内启程,所需兵马、粮草,户部、兵部尽皆配合"

王直也奏报调粮之事,"

山东、河南漕粮十日可至,大同粮道三日内打通"

,萧桓点头,"

着玄夜卫派专人督查粮运,不得有误"

朝散后,李东阳留在殿内,对萧桓道:"

陛下,徐文渊的旧僚虽不敢辩解,却恐暗中作梗,阻扰防务、粮运。

臣请命,由六科给事中督查兵部、户部,若有官员拖延,即刻奏报。

"

萧桓道:"

就依李次辅所言。

六科给事中,是朕的耳目,也是朝堂的规矩,不能废。

昨日密议罢监察,是朕之过,今后凡军国重事,必召六科参与。

"

李东阳躬身:"

陛下圣明。

徐文渊案,臣建议由玄夜卫与理刑院共同查办,既显公允,也可避免玄夜卫独断,引起百官不满。

"

萧桓同意:"

就命周显与理刑院左佥都御史吴谦同查,务必查清徐文渊的罪证,以及是否有其他官员牵连。

"

十一月初三,谢渊带着《九边联防策》赴居庸关,王三率一千边军在大同卫接应玄夜卫护粮队,周显则与吴谦开始查办徐文渊案。

萧桓坐在御书房,看着各地送来的奏报:宣府卫的瓦剌已退,大同粮道的袭扰被击退,山东、河南的漕粮已启程——一切都在往好的方向展。

他拿起周显递来的《徐文渊案初步查报》,上面写着"

徐文渊私吞漕粮四万石,联络江南盐商,欲借迁南掌控江南盐铁"

,还有"

刘敬、张谦等五名官员曾收受徐文渊贿赂,为其私粮案提供便利"

萧桓看着这些名字,心里冷笑:官官相护,贪赃枉法,若不严惩,大吴的根基迟早会被这些蛀虫蛀空。

他提笔在查报上批下"

刘敬、张谦等一并逮捕,彻查到底"

,然后拿起岳峰的血书,放在查报上。

血书的"

死守"

与查报的"

<

温馨提示:亲爱的读者,为了避免丢失和转马,请勿依赖搜索访问,建议你收藏【dq54网】 www.dq54.com。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!

请勿开启浏览器阅读模式,可能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