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571章 御史附声谋避祸良田受馈语偏长(3 / 6)

帝的声音带着哽咽,"

朕随你去。

祭完忠魂,再议守土。

"

殿外的风突然大了,吹得殿门"

吱呀"

响。

将军捧着残砖往外走,甲胄上的霜水混着砖上的血,在金砖地上留下串暗红的印子。

周显还在地上哭求,却没人再看他——满殿的目光,都跟着那块残砖,跟着那道带着塞北寒气的身影,仿佛看见了长城下的忠魂,正透过砖缝,望着这紫宸殿,望着这万里河山。

后来,玄夜卫在江南私窖里搜出的漕米,全送了边军。

将军带着皇帝去长城时,在砖缝里捡出半块箭杆,上面刻着个"

守"

字——是十年前个小兵刻的,如今那小兵的尸骨,早与城墙融在了起。

萧桓在长城下立了块碑,碑上没刻字,只嵌了块带血的残砖,像颗永远睁着的眼,提醒着每个来此的人:这河山,是用忠魂的血与骨,垒起来的。

晨霜,在太和殿的金砖上凝着冷光。

王三裹着新缝的粗布袍,站在殿角的阴影里,左臂箭伤刚拆了绷带,疤痕像条暗红的蛇爬在皮肤上。

他是昨日随谢渊从居庸关赶回的,怀里还揣着独石口百姓的遗物——半块被瓦剌马蹄踩碎的"

吴"

字砖,砖缝里嵌着几根孩童的头。

殿门开时,冷风卷着雪粒扑进来,户部尚书张敬之的貂裘下摆扫过门槛,他捧着奏疏的手微微抖,却刻意把腰杆挺得笔直。

"

陛下,"

他的声音先于身影飘进殿内,带着江南口音的软,却藏着不容置疑的硬,"

瓦剌三万铁骑已过龙门所,居庸关守卒不足五千,神京空虚,唯迁南京可保社稷。

"

王三突然攥紧了怀里的砖,指节泛白。

他想起独石口城破时,张敬之的侄子、时任独石口粮监张承业,带着镇刑司旧吏打开西城门,瓦剌骑兵涌进来时,张承业正抱着粮册往马车上搬——那些本该喂饱守军的粮食,最后成了瓦剌的军粮。

张敬之的奏疏刚展开,御史周明就出列附议:"

张尚书所言极是!

神京无险可守,南都有三营旧部,又有长江天堑,迁避非逃,乃为保全宗庙。

"

他话没说完,兵部主事李默突然往前迈了两步,袍角蹭得地砖"

嘶"

响:"

保全宗庙?独石口的宗庙在哪?那些被瓦剌屠村的百姓,他们的祖宗牌位谁来保?"

周明立刻转头瞪他:"

李主事可知兵凶战危?九边军粮亏空七成,你拿什么守?"

李默刚要反驳,谢渊突然抬手按住他的肩——谢渊的甲胄还沾着居庸关的雪,甲叶碰撞声在殿内格外清晰。

"

张尚书,"

谢渊的目光扫过张敬之的貂裘,"

您说仓储空匮,可去年江南漕粮四万石,户部账册注水损,玄夜卫却在镇刑司旧部陈彬的私宅地窖里找到了——那些粮袋上,还印着户部南仓的火漆,您要不要看看?"

张敬之的脸瞬间白了,捧着奏疏的手晃了晃,墨汁滴在金砖上,晕开一小片黑。

他强笑道:"

谢将军莫要听信谣言,陈彬乃罪臣,岂能凭他私藏就构陷本部?"

萧桓坐在龙椅上,指尖捻着案上的香灰——那是今早从岳峰祠带来的,还带着点樟木的余温。

他没看张敬之,也没看谢渊,只盯着案上两份文书:一份是独石口急报,王三的血手印还在纸角泛着褐红;另一份是张敬之的迁避奏疏,字里行间都是"

稳妥"

,却没提一个"

温馨提示:亲爱的读者,为了避免丢失和转马,请勿依赖搜索访问,建议你收藏【dq54网】 www.dq54.com。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!

请勿开启浏览器阅读模式,可能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