卷语
《大吴史?忠烈传》载:"
泰昌元年,北元犯辽东,广宁卫指挥岳承战死,尸身未还。
泰昌帝震悼,追赠昭武将军,荫其子岳峰为千户,命礼官撰碑记其事。
碑成,帝亲书忠勇传家四字以赐。
"
《泰昌朝起居注》补:"
岳承之死,实因粮道被监军内官克扣,致孤军无援。
时内阁欲究内官罪,然司礼监以边事要紧压之,终以战死定论。
岳峰时年十五,伏阙三日,请诛监军,泰昌帝怜其孝,仅慰谕而未准。
"
故纸尘封忠烈篇,残碑犹记泰昌年。
父血洒疆儿守堞,君心藏卷意难平。
猜忌渐随青史散,触动终因赤胆明。
莫道帝王多寡恩,一编旧档见真情。
紫禁城文渊阁。
阁内樟木书架高耸,弥漫着陈旧纸张与防虫香料的气味。
德佑帝萧桓坐在案前,面前摊着几本蓝布封皮的旧档,封皮上题"
泰昌元年边镇殉国案"
,朱印已褪成暗红。
"
这是通政司昨日从库房翻出的?"
萧桓指尖拂过档册边缘的磨损痕迹,声音比阁外的蝉鸣还低。
侍立的通政使李默躬身道:"
回陛下,前日您命查岳峰家世,臣等遍查内库,仅得此三卷。
泰昌朝档册因南宫之变散佚大半,幸得此编存于密室,未遭兵火。
"
萧桓点头,目光落在"
岳承"
二字上。
三日前大同卫奏报传来,说谢渊已解大同之围,李谟被擒,岳峰仍在死守。
他本欲下旨斥责岳峰"
擅动干戈"
,却被谢渊的血奏拦了——奏中说岳峰断指明志,其父曾殉国于泰昌朝。
"
打开吧。
"
萧桓示意李默。
第一卷是岳承的阵亡奏报,字迹潦草,显是急报:"
泰昌元年三月廿三,广宁卫被围,粮尽三日,监军太监王敬仍不粮。
承率亲卫突围求粮,中伏,力战而亡。
麾下三百卒,无一生还。
"
萧桓捏着奏报的手微微收紧。
他记得泰昌帝萧震,那位在位仅一年的先帝,宽厚而短寿。
当年岳承殉国时,他还是东宫太子,隐约记得朝野有"
内官误军"
的议论,却被司礼监压了下去。
"
王敬后来如何了?"
萧桓翻到第二卷,见是泰昌帝的朱批底稿,上面写着"
岳承忠勇,追赠如例"
,却无一字提及王敬。
李默额角冒汗:"
回陛下,王敬泰昌朝末年内迁,任司礼监随堂太监,南宫之变后归乡,至今仍在原籍。
"
"
至今仍在?"
萧桓冷笑,"
一个误杀边将的内官,竟能善终?"
这时,李德全轻步走进来,手里捧着茶盏:"
陛下,天热,进些冰镇酸梅汤吧。
李大人,陛下查旧档,可是为大同卫的事?"
李默瞥见李德全眼底的警示,忙道:"
正是,岳峰乃忠烈之后,陛下圣明,欲彰其家声。
"
李德全将茶盏放在案上,余光扫过档册:"
岳承之事,老奴也略有耳闻。
只是泰昌朝距今已十余年,旧事重提,恐扰了边将之心。
岳峰眼下守大同有功,陛下赏他便是,不必深