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大吴史?帝纪》载:"
德佑十三年,北元也先掠边益急,云中诸卫告急文书雪片入都。
帝既纳岳峰增兵之请,诏京营神枢营、神机营共万二千人,以参将赵承祖领之,戍雁门、阳曲诸隘。
然帝心终疑边将权重,复诏镇刑司遣缇骑三十人为监军,隶千户王显麾下。
监军掌三事:一曰粮草调度,凡军粮支用需监军与主将共签;二曰军情传递,边报需经监军誊抄方可入奏;三曰行军节制,主将兵需先禀监军,得允而后动。
其权虽未及主将,然掣肘之实昭然。
时京营旧将语人曰:昔永熙帝命将,赐剑授钺,许便宜行事;今增兵如添翼,监军似缚绳,岳帅纵有廉颇之勇,终困于樊笼矣。
岳峰既得兵,欲乘冬雪未深击北元,监军王显却以士卒新至,需习边情沮之,凡三请皆不允。
会也先袭大同卫,峰欲遣兵援,显复以未得中枢令拒粮车,致大同卫失刍粟千石。
时人谓增兵者,帝之权宜;监军者,帝之深意,峰虽抱忠勇,终不能脱镇刑司之羁縻。
"
紫宸殿里烛摇影,一纸恩纶半是冰。
谁把金戈缠锦绳,君王心似雁门冰。
缇骑持符侵将权,京营万卒束如縻。
军书夜至须监印,帅帐空悬旧虎旗。
边尘未散谋先掣,岳帅含悲对雪篱。
永熙旧制随流水,镇刑司令重于敕。
甲士吞声思故里,监军按剑索供亿。
阳曲忠魂犹未冷,又将利刃胁戎衣。
雁门风急传刁斗,半是军情半是疑。
深夜的文华殿还燃着残烛,烛芯爆出的灯花落在萧桓手背上,他却浑然不觉。
案上摊着永熙帝遗留的《边策》,蓝布封皮已磨出毛边,"
信将如身"
四字被先帝用朱砂圈点了三次,墨迹深入纸骨。
岳峰额上的血痕结了暗红的痂,在烛火下像道未愈的伤口,萧桓的指尖划过那道痂痕,突然收回手攥紧了朱笔:"
岳峰,你要三万兵,朕给不了那么多。
京营需守畿辅,抽一万,够不够?"
岳峰叩的动作顿了顿,金砖上传来骨节相撞的闷响,甲胄上未化的雪水顺着脊梁沟往下淌,在砖缝里积成细流。
他原以为至少要再争三日,喉间的血沫都已备好,却没想到萧桓应得如此快。
"
陛下"
他刚要谢恩,萧桓已从案后取出一卷明黄绢帛,烛火映着绢上的字,像撒了层碎冰。
【圣旨】奉天承运皇帝,诏曰:
德佑十三年冬,北元窥边,阳曲卫新丧,边情危殆。
宣府总兵官岳峰请增兵戍雁门,朕念及边军劳苦,特允所请:
一、京营兵一万,自神策、虎贲二营点选,限十日内抵宣府,听岳峰调遣。
二、命镇刑司缇骑张迁为监军,率缇骑十人同行,掌粮草调度、军情传递,军报需由监军副署方可递进。
三、监军持"
镇刑司监军印"
,可行使"
查核功过、暂代调遣"
之权,边将行军需先禀监军,得允而后动。
四、凡违监军令者,无论官阶,许监军以"
抗旨"
论,锁拿至京鞫问。
布告天下,咸使闻知。
德佑十三年冬十月御笔
(钤"
大吴天子宝"
印,末行朱批"
钦此"
二字,笔锋微颤)
岳峰接过圣旨时,绢帛冰得像块铁。
窗外的雪突然大了,扑在窗纸上沙沙作响,像是无数只手在挠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