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489章 谁把金阶私语密边关血渍已凝痕(1 / 5)

《大吴史?京营志》载:"

德佑三十二年二月,北元复围宁武关,五军都督府左都督岳峰奏请调京营三万驰援。

京营总兵官赵奎以未得手诏为由拒命,称京营掌拱卫,非边将可擅调。

相持半月,关城几破,史谓此观望非独奎之过,实勋贵阴使,恐峰得京营权,彻查旧案。

"

兵符空握叩营门,铁骑环城不肯奔。

谁把金阶私语密,边关血渍已凝痕。

二月初三,京师的雪刚敛了势头,铅灰色的云幕却仍压得低低的。

五军都督府的朱漆大门上凝着层薄冰,两尊石狮被雪裹得只剩青黑的轮廓,颔下的璎珞垂珠冻成了冰串,风过时叮咚作响,倒像谁在低声啜泣。

门前积雪半尺厚,被往来马蹄踩得瓷实,冰壳下的雪粒簌簌作响,稍一用力便会打滑。

檐角的冰棱足有尺余长,如倒挂的水晶短剑,折射着灰蒙蒙的天光,在青砖地上投下细碎的冷斑。

岳峰立在阶前,玄色披风上的雪沫正慢慢消融,在肩头洇出深色的痕。

他双手捧着调兵勘合,指腹的厚茧在"

五军都督府印"

的朱红印记上反复碾过——那方印泥是上好的朱砂混了珍珠粉,盖得端端正正,边缘的云纹清晰可辨,被他磨得泛起微光。

勘合的桑皮纸带着户部特造的暗纹,透光看能瞧见"

德佑三十二年造"

的细字,页兵部拟票的小楷笔笔严谨,"

宁武关急调"

四字下还圈着三个朱点,是兵部尚书亲批的"

"

字标记。

再往后翻,皇帝的朱批墨迹未干,"

准"

字的最后一竖拖得极长,墨色浓得黑,显是下笔时用力极沉。

末页的都督府大印红得亮,印泥边缘还粘着些许未扫净的金粉——这是按《大吴军制》走的铁律程序,从初二卯时兵部拟票,到巳时御书房朱批,再到未时都督府用印,三个时辰流水般走完,红泥新鲜得能闻见朱砂的清苦气。

唯独留白处的"

京营总兵官画押"

一栏还是空的,素白的纸页在寒风中微微颤动,像一张等着裁决的脸。

岳峰呵出一口白气,看着它迅消散在冰棱间,指节因用力而泛白——他昨夜从宁武关策马疾驰,靴底的冰碴还没焐化,靴筒里的干草结着霜,此刻却只想把这叠纸按进赵奎眼里,让他瞧瞧这字字句句,哪一笔不是边关将士的催命符。

京营三大营的辕门紧闭如铁,守营的士兵甲胄鲜亮得晃眼,护心镜上雕刻的缠枝莲纹在残阳下流转着冷光,手里的长戟尖端凝结着冰碴。

岳峰勒住马缰,坐骑不耐烦地刨着蹄子,雪沫飞溅,他望着营内飘扬的"

赵"

字大旗,旗角被风扯得猎猎作响,喉头紧,声音因连日奔波而沙哑:"

烦请通报赵总兵,宁武关急报,北元已破外城,箭楼塌了七座,需京营即刻驰援。

"

守门校尉进去了足足半个时辰,营内隐约传来丝竹之声,才见赵奎披着紫花罩甲慢悠悠地出来,腰间玉带的镶金兽面在暮色里泛着油光,行走间叮当作响。

"

岳都督远道而来,一路辛苦了。

"

他拱手时,袍角扫过靴底的雪,留下一道浅痕,"

只是京营调兵需陛下手诏,都督这勘合虽手续齐全,终究少了份天威。

"

"

《军卫法》载明边军遇急,五军都督府勘合可暂调京营!

"

岳峰猛地解开披风,露出里面用油布层层包裹的宁武关急报,布面还沾着些许

温馨提示:亲爱的读者,为了避免丢失和转马,请勿依赖搜索访问,建议你收藏【dq54网】 www.dq54.com。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!

请勿开启浏览器阅读模式,可能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