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488章 免冠力辩风霜里谁解孤臣一片焦(1 / 5)

君臣谈

《大吴史?岳峰传》载:“大同卫破后,帝萧桓召岳峰于御书房密谈,疑其‘借增兵植党’。

峰免冠力辩,呈京营将领名册、边军血书残页,泣言‘臣若有私,愿受风宪司三司会审’。

帝虽暂信其忠,然勋贵谗言已入,君臣间嫌隙初生。

史称‘此谈非仅辩兵权之属,实乃庙堂忠奸之角力,为德佑朝君臣互疑之开端’。”

御案前头雪未消,君心难测似层霄。

勋言已乱忠良志,边血犹沾战骨凋。

不是将军争虎符,只因黎庶盼旌旄。

免冠力辩风霜里,谁解孤臣一片焦。

十月廿五,御书房的炭火烧得正旺,银炭的火星在铜盆里噼啪作响,却驱不散殿内沉沉的寒意。

萧桓坐在紫檀木御案后,案上摊着周毅的血书残页,麻纸因干燥脆,边缘卷成波浪状,“冻毙十五人”

的字迹被血渍浸染,虽已黑,却仍像烧红的烙铁般刺目。

他指尖摩挲着残页边缘,墨迹在指腹留下淡淡的黑痕,仿佛洗不净的血债。

窗外的积雪没到窗棂,反射的天光让殿内无需点灯也亮堂,却照不进萧桓紧锁的眉头。

三日前虽下旨增派五千京营援兵,可李嵩昨日在偏殿的谗言犹在耳畔:“岳峰久掌边军,京营将领多与他有旧,此兵一出,怕是只知岳都督,不知陛下。”

这话像根细刺,扎在心头隐隐作痛。

案角压着张懋凌晨递上的密折,朱笔圈出的“京营五将有三曾随岳峰戍边宣府”

字样,让萧桓的指尖微微颤——大同卫的惨状历历在目,可勋贵们把持百年的京营,若真成了岳峰的私兵,朝堂的脆弱平衡恐将崩塌。

“传岳峰入见。”

萧桓的声音带着彻夜未眠的疲惫,尾音微微哑。

内侍躬身退下时,他瞥见案头堆着的京营花名册,每一页都标注着将领的派系,“英国公府旧部”

“镇刑司亲信”

的批注密密麻麻,唯独岳峰的名字旁,只写着“德佑二十八年戍边有功”

,干净得反而让人心生疑虑。

岳峰踏入御书房时,甲胄上还沾着未化的雪粒,冷气顺着甲缝往里钻。

他刚从京营校场点兵回来,靴底的冰碴在金砖上拖出细碎的刮痕,像在无声地诉说急切。

行礼时,甲片碰撞的脆响在寂静的殿内格外清晰,他抬眼时,正撞见萧桓审视的目光——那目光里有疑虑,有警惕,还有一丝不易察觉的疲惫,像冬日的寒刀,直刺人心。

“岳都督可知,京营五千援兵尚未出京,流言已传遍九门?”

萧桓的声音冷得像殿外的冰雪,指尖点在案上的密折,“有人说‘此兵一出,京营皆成岳家军,陛下将失兵权’,这话你听过吗?”

岳峰猛地抬头,鬓角的汗珠瞬间冻结。

他撞见萧桓眼中的审视,那目光像冰锥般扎在他心口,让他呼吸一窒。

不及细想,他“噗通”

一声跪在金砖上,膝盖撞地的闷响在殿内回荡,震得案上的茶盏微微颤动。

岳峰双手解下头盔,黄铜头盔上的雪粒簌簌掉落,露出被汗水浸透的髻,丝粘在额角,混着未干的雪水:“陛下明鉴!

臣奉旨调兵,只为驰援大同卫残部,绝无半分植党之心!”

头盔重重落在金砖上,出“哐当”

巨响,震得他耳中嗡嗡作响,却丝毫不敢抬头。

“绝无半分?”

萧桓拿起李嵩的奏报,声音陡然拔高,“李嵩奏报,你点兵时专挑宣府旧部,将英国公府的三名千总换去守城门,这不是结党是什么?”

他将奏报扔到岳峰面前,纸页散开,“张懋说京

温馨提示:亲爱的读者,为了避免丢失和转马,请勿依赖搜索访问,建议你收藏【dq54网】 www.dq54.com。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!

请勿开启浏览器阅读模式,可能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