们指指点点,把律法刻在心里。
钦州流民王二的转变最具代表性。
他以前靠打架抢地盘为生,被玄夜卫抓过两次。
韩雍没罚他,反而让他去乡约堂听了一月课。
先生讲“和气生财”
时,举了“王二帮人搬货挣工钱”
的例子,当众夸他“有力气不如用在正途”
。
王二红着脸,从此再也不打架,还主动帮乡亲调解矛盾,成了乡约堂的“义务调解员”
。
他常对人说:“以前觉得拳头硬就行,现在才知道,讲道理、守规矩,日子才能安稳。”
韩雍还在学堂设“实践课”
,让孩子们帮着记录乡约堂的案例,既练了字,又懂了法。
流民的孩子学会写信后,给远方的亲戚报平安,信里写“学堂有饭吃,官府不欺负人”
,越来越多的流民闻讯返乡,南疆的人口半年内增长了三成。
玄夜卫的《教化月报》里写道:“各州学堂入学率达七成,乡约堂纠纷调解成功率八成,百姓告状的少了,干活的多了。”
两广布政司的《南疆治理报》送到京师,上面写着“流民返乡者逾万户,开垦荒地十万亩,互市岁入十五万两,学堂开课三十所,乡约堂化解纠纷千余起”
。
萧桓看着奏报,对谢渊笑道:“韩雍在南疆不仅复了安,更扎了根啊。”
此时的南疆,已不见昔日的荒芜。
钦州港商船往来,码头工人扛着货物喊着号子;田间地头,流民们忙着春耕,学堂的琅琅书声与乡约堂的宣讲声交织。
韩雍又推行“乡约联保制”
:“十户为一保,互相监督,一户犯法,九户连坐;一户守法,十户皆奖。”
百姓们为了不连累邻居,互相劝诫,cri率降到了德佑朝以来最低。
最让韩雍欣慰的是,各州推举的“贤民”
里,有七成是昔日的流民。
他们带着乡亲开垦荒地、兴修水利,把中原的农耕技术传到南疆。
玄夜卫在巡查时现,连偏远的村寨都贴着“守法安身”
的标语,孩子们追着官差问“先生教的字怎么写”
,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。
风宪司的巡查御史回奏京师:“南疆吏治清明,韩雍所推‘教化为先、律法为辅’之策,深得民心。
前镇刑司旧党试图煽动流民闹事,却无人响应,皆因百姓知朝廷是真心为他们好。”
萧桓下旨嘉奖韩雍“治南疆有功,加太子少傅衔,赏银千两”
,韩雍却将银子全捐给了学堂,奏请“再增十所学堂,广聘先生”
。
片尾
《大吴会典?南疆志》载:“‘两广流民尽数返乡,户口恢复至叛乱前水平,赋税年收入达三十万两,较叛乱前增五成’。
学堂‘增至五十所,入学儿童逾三千,聘秀才先生八十名’,乡约堂‘普及至各村寨,纠纷调解率九成,cri率较往年降七成’。
钦州港‘商船年均三百艘,与安南、暹罗通商,岁入珍珠、香料折银二十万两’。
《大吴史?韩雍传》记:‘雍治南疆,不求效求长效,不重刑罚重教化。
修学堂则民智开,设乡约则民心齐,通商路则民生富。
终德佑一朝,南疆无大叛乱,百姓‘家有存粮,户有学子’,称其为‘韩青天’。
’”
卷尾
《大吴史?德佑本纪》论曰:“南疆之乱,非独土司之恶,亦因教化未及、吏治未清。
德佑中兴之要,在‘乱后能治,治后能稳’。
萧桓用韩雍之谋,弃‘高压镇抚’之旧策,行‘教化开民智