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477章 铁马曾惊边草动金戈终护帝城斜(1 / 6)

《大吴史?德佑实录》载:“北元可汗脱脱不花因‘屡犯边墙皆为大吴边军所败,漠北遭雪灾,牲畜冻死十之六七,粮援断绝’,遣使者至大同卫请和,‘愿称臣纳贡,乞开互市,割北疆三堡为游牧地’。

帝萧桓召集群臣议,‘主战者谓“可乘胜追击”

,主和者谓“宜休养生息”

’。

风宪司谢渊奏‘和可许,割地不可许,宜立疆界碑明疆域,开互市通有无’。

帝从其议,‘许互市通商,拒割地之请,命大同总兵周毅与北元使者会盟,立疆界碑于长城北十里’。

史称‘此举既安边境,又通商贸,为德佑中兴之重要外交成果’。”

朔风卷雪暗尘沙,漠北穷途始请和。

铁马曾惊边草动,金戈终护帝城斜。

互市通欢忘旧怨,立碑划界定新家。

不是君王甘息战,江山稳固在民和。

大同卫的秋风卷着沙砾,打在新修的城墙上噼啪作响。

边军斥候策马从北方疾驰而来,在城下翻身滚落,甲胄上还沾着未化的冰霜:“总兵大人!

北元主力在狼居胥山被咱们击溃,可汗脱脱不花带着残部西逃,遣使求见!”

周毅站在城楼之上,望着北方天际线,那里曾是狼烟最盛的地方。

他接过斥候呈上的北元使者令牌,令牌上刻着的狼图腾已有些磨损。

“玄夜卫可有消息?”

他问道。

缇骑校尉上前一步:“回大人,玄夜卫密探回报,北元这次是真撑不住了,漠北连降暴雪,牲畜冻死过半,部落里已经有人吃草根了,前几次犯边都是为了抢粮。”

三日后,北元使者阿古拉带着十名随从抵达大同卫。

他穿着褪色的狐裘,脸上带着风霜刻痕,见到周毅时,虽强作镇定,眼神却难掩疲惫:“周总兵,我主可汗愿向大吴称臣,岁岁纳贡,只求陛下开恩,许我部在边境互市,再割北疆三堡之地让我部游牧,我主愿永世不犯边墙。”

周毅冷笑一声,指着城墙上新铸的火炮:“三堡之地是我大吴将士用命守下来的,岂能说割就割?互市之事,需奏请陛下定夺,你且在驿馆等候,不得擅自走动。”

说罢命玄夜卫“护送”

使者入驿馆,实则严加看管——前车之鉴不远,李穆通敌的教训让谁都不敢对北元使者掉以轻心。

北元求和的消息传入京师,太和殿的早朝立刻炸开了锅。

英国公张懋拄着拐杖出列,花白的胡须因激动而颤抖:“陛下!

北元乃心腹大患,昔日元兴帝五征漠北才将其打退,如今我军新胜,正该乘胜追击,直捣漠北王庭,永绝后患!

岂能答应求和?”

兵部侍郎附议,声音洪亮:“英国公所言极是!

北元反复无常,今日求和,明日粮草充足又会来犯,割地互市只会助长其气焰!

臣请陛下下令,让周毅总兵率边军北进,玄夜卫从旁策应,定能一举荡平北元!”

朝堂另一侧,户部尚书却忧心忡忡地摇头:“陛下,连年征战,国库已空。

去年南疆平叛耗银五十万两,今年边军重编又花三十万,若再北征,需征民夫十万,粮草百万石,百姓恐难承受啊。”

他翻开账册,“北方诸省遭旱灾,流民已逾十万,再动兵戈,恐生民变。”

谢渊一直沉默地听着,见群臣争论不休,上前一步躬身道:“陛下,臣以为,战与和需看时机。

北元兵败粮绝,求和是真,但割地绝不可许——疆土寸步不让,乃立国之本。

至于互市,可许,但需‘官市为主,民市为辅’,派风宪官与玄夜卫共同监管,既通有无,又防奸细。”

温馨提示:亲爱的读者,为了避免丢失和转马,请勿依赖搜索访问,建议你收藏【dq54网】 www.dq54.com。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!

请勿开启浏览器阅读模式,可能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