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445章 最恨宵小焚罪证谁怜铁血泣河山(1 / 6)

《大吴会典?边军冬衣规制》载:“凡边军冬衣,需‘三棉两絮’,甲胄内衬羊皮,每年九月前由工部造办,兵部验讫,户部拨银,玄夜卫押送边关。

若延误至十月未到,管粮官‘杖八十’,兵部侍郎‘罚俸半年’。

边军因寒冻毙者,每死一人,巡抚、总兵‘各降一级’,督粮官‘革职查办’。”

朔风卷雪冻边关,甲冷衣单骨未还。

五十忠魂埋冻土,一封急报撼天颜。

粮银暗入私囊底,冬絮空悬驿路间。

最恨宵小焚罪证,谁怜铁血泣河山。

德佑二十九年十月初五,紫禁城的秋意已浸骨入髓,御书房的窗纸上结了层薄薄的霜花,晨光透过霜花照进来,带着冷冽的青白。

萧桓端坐于御案后,手中捧着大同总兵秦岳的急报,麻纸粗糙的边缘硌得指尖生疼,纸上“五十人冻毙于城堞,守卒裂甲哗变,围总兵府三日索冬衣”

的字样,像北地呼啸的朔风,刮得他心口阵阵抽痛。

案头的军报堆积如山,最上面是谢渊昨日呈上的“军械银追查进展”

,墨迹尚未干透,而边关的急报已如断线的雪片般接踵而至,每一封都浸着寒意。

“陛下,大同急报需即刻处置。”

李德全佝偻着身子侍立一旁,声音压得极低,带着小心翼翼的担忧。

他见萧桓指节因用力而泛白,急报的边角已被捏得皱,又补充道:“玄夜卫北疆暗线飞骑回报,哗变的守卒已被秦总兵以‘先冬衣库存’暂作安抚,但怨气极大,昨夜还有人在城墙下哭骂‘朝廷忘了我们’,若正经冬衣再不到,恐生大变啊。”

萧桓猛地将急报拍在案上,纸张出“啪”

的脆响,惊得烛火剧烈摇曳。

他起身时龙纹常服扫过案几,带落了半盏冷茶,茶水溅在“军械银账册”

的副本上,晕开一小片墨痕:“传旨户部!

即刻调拨三万套冬衣、五千石粮草,由玄夜卫副总管亲自押送,给朕日夜兼程,十日内必须抵达大同!

少一件冬衣、迟一刻时辰,朕唯他是问!”

他顿了顿,指尖重重戳在急报上“冻毙五十人”

的字样,指腹几乎要将纸页戳穿,声音沉得像冰窖里的寒铁:“再传旨大同总兵秦岳,暂缓追责哗变士卒!

他们冻得裂了皮肉、死了兄弟,怨气是憋出来的,先稳定军心!”

说到此处,他忽然转向李德全,目光锐利如刀,“查!

今年大同的冬衣为何迟滞?工部造办的文书何时出库?兵部验讫的朱印何时加盖?户部的押送令牌为何迟迟不?谁在从中作梗,给朕一查到底!”

李德全连忙躬身领旨,退下时瞥见案头那本翻开的《大吴会典》,其中“边军冬衣延误论罪”

的条款用朱笔圈出,墨迹鲜红,像在无声控诉。

此时的诏狱署地牢,潮湿的霉味混杂着铁锈气息,弥漫在昏暗的石牢里。

王林蜷缩在角落,粗粝的囚服沾满污渍,脚踝上的铁链拖在冰冷的地面,稍一动弹便出“哗啦”

的刺耳声响,在死寂的地牢里格外瘆人。

牢门外的火把忽明忽暗,将他的影子投在斑驳的石壁上,像一头困兽。

“哐当”

一声,狱卒提着食桶走来,铁桶撞在石栏上出巨响。

他将一碗冷粥倒进破碗里,粥里混着几粒沙砾,动作粗鲁而冷漠。

王林猛地抬头,浑浊的眼睛里闪过一丝希冀:“有消息吗?外面怎么样了?”

狱卒嗤笑一声,踢了踢石栏,声音里带着鄙夷:“还能怎么样?大同出事了呗。

听说守卒冻毙了五十来个,昨夜把总兵府围了,喊着要冬衣呢,闹得

温馨提示:亲爱的读者,为了避免丢失和转马,请勿依赖搜索访问,建议你收藏【dq54网】 www.dq54.com。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!

请勿开启浏览器阅读模式,可能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