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431章 莫使忠魂空抱恨一纸血泪照兴亡(1 / 4)

《大吴会典?驿传考》载:“凡边军烽燧急报,必以桑皮纸封裹三重,纸内涂松脂防潮,外缚红绸为记。

驿马接力传递,换马不换人,悬‘急驿’铜铃于鞍前,铃响三里可闻,沿途驿铺闻声备马,昼夜不息,限三日必达京师。

沿途驿卒需验信使令牌、记交接时刻于‘驿传朱簿’,延误一时者杖八十,隐匿延误者立斩,籍其家。”

德佑二十九年九月,大同烽燧连失三寨,边情骤紧。

七名信使携急报次第出塞,或遇敌寇于荒野,或遭奸佞于驿途,或冻毙于风雪,尽皆殒命。

唯老卒赵五怀报北行,至宣府狼牙口时冻毙雪中,怀中纸卷与指掌冻连如一体,三日后方为樵夫所获。

那卷染血带冰的残报,终逾千山风雪,送达紫宸殿御前。

此记为德佑帝萧桓亲书于御书房密档,蝇头小楷端谨如仪,然末句“七使皆殁,一报独存”

八字墨迹洇染,纸背隐见指痕,似泪渍未干,藏尽帝王见报时的痛与憾。

档册匣内,至今存着那卷残报的拓本,血痕牙印宛然,与帝笔泪痕相映,成一段忠魂泣血的实录。

寒雪埋途驿马僵,残报冻血凝成行。

七使殒身烽燧外,千军泣血寨墙旁。

朝堂犹议轻开战,边地已闻哭断肠。

莫使忠魂空抱恨,一纸血泪照兴亡。

廷议第五夜寒雨御书房

三更梆子的余韵刚在御书房梁间散尽,“哐当”

一声巨响,朱漆木门被猛地撞开,门轴出刺耳的吱呀声。

李德全顶着一头风雪闯进来,身上的貂裘早被冻成硬壳,雪沫子顺着帽檐往下掉,手里紧紧抱着个用油布层层裹缠的物件,像护着什么性命攸关的珍宝。

寒风裹挟着雪粒灌进殿内,烛火被卷得剧烈摇晃,金黄的烛泪顺着铜烛台蜿蜒而下,映得他脸色比殿外的冻雪还要惨白:“陛下,大同急报……是边军信使从雪堆里刨出来的!

人在宣府狼牙口找到时,已经冻僵了三天,怀里还死死揣着这个,手指都和纸卷冻在一起了。”

油布解开时,一股寒气顺着指缝钻进来,刺得人指尖麻。

里面裹着的是一卷桑皮纸,外层结着半寸厚的冰壳,冰棱像刀子似的翘着,边角被冻得脆如薄瓷,轻轻一碰就簌簌掉渣,碎冰落在金砖上,出细碎的声响。

朕忙让小太监捧来鎏金暖炉,隔着双层细绢慢慢烘着,冰壳遇热后“噼啪”

作响,化成的冰水顺着纸页的纹路往下淌,在案上积成小小的水洼,映着烛火晃出细碎的光。

待纸卷稍软,朕小心展开,桑皮纸粗糙的纤维里还嵌着细碎的雪粒,像是没化尽的霜。

墨迹被冰雪浸得晕成一片青黑,有些字几乎要看不清,可字里行间的惨烈却像冰锥似的扎进眼里:“大同烽燧连失三寨:云州寨被屠半寨,残垣上还挂着孩童的棉鞋,寨民被俘者逾千,哭喊声在山谷里飘了三天;阳和堡粮仓被焚,烈焰烧红了半边天,守卒三百余尽战死,甲胄熔在寨门上,连尸骨都辨不清;天成卫指挥使周昂自刎殉国,血书‘粮尽援绝’四字刻在寨墙石上,血珠冻成了红玛瑙……”

朕的指尖抚过“北元骑兵掠寨而去”

的字样,墨迹下的纸页微微皱,像是被信使的泪水浸过又冻硬,指尖能触到那凹凸的纹路。

“边军残部退守大同卫,粮道被断已三日,士卒日食一餐稀粥,粥里掺着雪块;弓弦冻断者十之五六,拉弓时稍一用力就崩裂,木碴子扎进手里;甲胄薄如败絮,冻僵在哨卡上的弟兄,天亮时硬得能当柴烧,轻轻一碰就掉渣……”

落款“大同卫指挥使周昂”

的字迹潦草如挣命,笔锋抖得厉害,最后一笔拖出三尺长的墨痕,末

温馨提示:亲爱的读者,为了避免丢失和转马,请勿依赖搜索访问,建议你收藏【dq54网】 www.dq54.com。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!

请勿开启浏览器阅读模式,可能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