内阁辅张辅等奏边事应对十策折
德佑二十九年九月十三卯时
破题
文华殿晨议边庭急,群僚协策固疆圻;十策分纲筹御寇,恭呈宸断定安危。
承题
伏以九月十三卯时,臣等遵陛下圣旨,内阁、六部、五军都督府官齐聚文华殿,以“北元南越异动应对”
为议,历三时辰,研舆图、核边报、辨虚实,共商对策。
盖北境急则京师震,南疆危则滇粤摇,南北万里,需统筹兼顾,非偏执一端可安,臣等反复权衡,拟《边事应对十策》,恭请圣裁。
起讲
臣等闻“谋边之要,在审势、筹兵、足食”
。
陛下昨夜降旨“边事为重”
,臣等捧诏惶惧,不敢懈怠。
案头陈列大同总兵周毅之奏、广西副总兵林策之报、左都御史谢渊之《南北异动对比册》,及两广总督卢景“狼旗信物”
密图,众臣传阅研核,见北元十万骑压长城,南越三万兵屯谅山,其势如两拳夹击,若不统筹应对,恐致“北救则南失,南援则北危”
之困。
议中或主“先守后攻”
,或言“双线设防”
,或倡“先北后南”
,皆以固疆安民为要。
入手
臣等忝列中枢,掌军国之策,每念边军“枕戈待旦”
之苦,未尝不心急。
兵部尚书李嵩言“北元势大,需先固北疆”
,户部尚书王佐忧“南疆粮械两缺,迟则难支”
,五军都督府掌印官赵晖析“京营可调之兵有限,需择要而投”
。
臣等以陛下“彻查办”
之旨为纲,核谢渊所奏“二寇疑似勾结”
之证,断北元为主、南越强为辅,其术在“牵制我军”
,故应对之策需“守北固南,备而待战”
。
起股
一曰兵力部署纲(三策):
其一,京营调拨。
准五军都督府议,调京营神枢营五千骑赴北疆,隶大同总兵周毅麾下,补骑兵之短;调神机营三千兵赴南疆,隶广西副总兵林策麾下,增火器之威。
神枢营需九月二十起程,神机营九月二十五开拔,皆由京营副将监军,沿途不得延误。
其二,边军整合。
命三边总督杨一清整合大同、宣府、延绥三镇兵力,共十二万,分守长城沿线十关,重点固大同、居庸二隘;令两广总督卢景整合广西、云南二省兵力,共八万,分守凭祥、龙州、腾冲三关,重点防谅山、磨盘山二路。
其三,后备策应。
留京营三万兵守京师,命山东、河南备兵五万,随时听调,若北疆急则援北,南疆危则援南,形成“京营主调,省兵主应”
之局。
中股
二曰粮草调度纲(三策):
其一,北疆急补。
依户部议,除已拨大同十万石粮草,另增冬衣三万套、炭火五万斤,自通州仓经宣府驿道运抵,九月底前需到齐,由大同知府亲验入库,造册报户部。
其二,南疆济。
增拨广西龙州糙米二万石、盐引五百道,云南腾冲府火药二百箱、铅弹万斤,自梧州、广州分运,沿途土司需助运,两广总督卢景遣兵护粮,十月初五前需至边。
其三,开源节流。
命户部核内库余银,暂拨三百万两充边饷;令江南、浙江加征秋粮十万石,转输边地,缓征明年部分商税以补,由户部尚书王佐总领,不得扰民。
后股
三曰将帅人选纲(四策):
其一,北疆统帅。
推三边总督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