匾下,郑重道:“这‘护法忠勤’四个字,不属于我谢渊一人,属于在座的每一位。
是你们日夜辛劳,查案办案,才守住了这都察院的清风;是你们坚守原则,不徇私情,才赢得了百姓的信任。
我不过是替大家擦擦这金匾上的灰,真正让它光的,是你们每个人心里的公道。”
同僚们闻言,无不感动。
老御史李大人眼眶泛红,他想起五年前自己因弹劾权贵被打压,是谢渊力排众议为他正名,让他重拾信心。
年轻的御史们则纷纷表示,要以谢渊为榜样,坚守清廉,不负百姓所托。
萧桓站在大堂外,将这一切看在眼里,听在耳里,心中感慨万千。
他想起这五年来谢渊的点点滴滴:为了查案,他常常穿着麻鞋,踏着泥泞深入民间;为了批阅卷宗,他常常彻夜不眠,寒夜的灯火照亮他疲惫却坚定的身影;面对百姓的馈赠,他一概拒收,却把自己的俸禄拿出来接济穷人;面对权贵的威胁,他毫不畏惧,始终坚守国法底线。
他终于明白,“谢青天”
的名号,从来不是谢渊一个人的荣光,而是百姓对公道的期盼,是国法照进人心的光。
都察院的清风,不是凭空而来的,是谢渊和无数像他一样的清官用坚守和执着换来的;朝野的风气,也因为有了这样的人,才渐渐变得清明。
回到皇宫,萧桓在御书房写下了一段手记:“观谢御史五年,见他竹筐装诉状,麻鞋踩泥泞,寒夜批卷宗,拒礼立碑石。
方知‘清廉’二字,不是不食人间烟火,是心里装着百姓的苦;不是不近人情,是把私情让给了国法。
都察院的风,因他而清;朝野的官,因他而正——这才是‘谢青天’真正的分量。”
夕阳西下,金色的余晖洒在都察院的“清风石”
上,也洒在大堂的“护法忠勤”
金匾上,更洒在谢渊和同僚们忙碌的身影上。
清风拂过,吹动了他们的官袍,也吹动了大吴王朝的希望。
这清风,将永远回荡在都察院的庭院里,回荡在百姓的心中,成为永不磨灭的公道之歌。
片尾
德佑二十九年春正月,都察院“清风石”
旁又立起一块石碑,上面刻着萧桓的亲笔题词:“清风满院,公道在民”
。
谢渊因政绩卓着,被加封为太子少保,仍兼左都御史之职。
他在任期间,都察院共查处贪腐案件五百余起,举荐清正官员两百余人,百姓送的“青天”
匾额堆满了库房,他却一块也没挂,只在大堂挂着“护法忠勤”
金匾,提醒同僚不忘职责。
德佑帝萧桓在《御批》中写道:“谢卿在都察院五年,清风化雨,润物无声。
朕悟之:治国之道,莫先于吏治;吏治之要,莫先于清廉。
卿以一人之力,带动百官之风,以一心之诚,赢得万民之心,此乃大吴之幸。”
卷尾
《大吴史?谢渊传》载:“渊任左都御史五年,革除积弊,整顿吏治,弹劾贪腐,平反冤狱,都察院风气为之一新,百姓呼为‘谢青天’。
立‘清风石’于衙前,无落款,盖民心所寄也。
帝赐‘护法忠勤’金匾,渊挂之于大堂,曰:‘此非一人之功,乃众臣守规之效。
’论曰:‘谢渊之清风,非独善其身,更兼济天下;其清廉,非沽名钓誉,乃出于本心。
大吴吏治之清明,自渊始盛,百姓之安,亦赖于此。
’”
后世史官评曰:“自古清官多矣,然能以清风化政风,以丹心暖民心者,谢渊堪称典范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