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417章 非是无情断恩义只为公道照九州(4 / 4)

糖葫芦的甜香漫了一路;想起母亲临终前,舅父握着她的手说“定会照看好渊儿”

可那些暖意,终究被贪墨的赃银、饿死的灾民、染血的长江水冲得一干二净。

当监斩官的令牌落下,他默默闭上眼,一滴泪顺着眼角滑落,滴在冰冷的石板上。

“渊儿,舅父错了,你做得对……”

柳凇最后的声音飘过来时,谢渊转身离开,没有回头。

阳光挣扎着从云层里漏出一缕,照在他素色的长衫上,拉出长长的影子,像一道沉默的界碑,隔开了私情与公理。

柳凇伏法后,玄夜卫很快从镇刑司银库追回了五万两赃银,萧桓当即下旨,命郑辰带着银子星夜赶赴湖广。

黄州府的灾民们终于领到了救命的粮食,捧着白花花的糙米,跪在临时搭建的粥棚前,朝着京师的方向磕头,额头磕在泥泞里,溅起细小的泥点。

有老人颤巍巍地念叨:“谢大人,您是百姓的活菩萨啊……”

谢渊回到都察院的那个深夜,将母亲的旧帕子小心翼翼地折好,放进贴身的锦囊里。

他走到案前,推开堆积的卷宗,拿起笔蘸了墨。

烛火在他身后摇曳,将他的身影投在墙上,挺拔如松。

案头的识墨石还带着硫黄墨的青痕,那是柳凇账册上的罪证,也是他心头永远的印记。

他提笔在新的卷宗上写下“江南盐税案”

,笔尖落下的瞬间,坚定得没有一丝犹豫。

窗外的月光漫进书房,照在他微驼的肩上,也照亮了案头那盏彻夜不熄的灯火。

这灯火映着他的身影,映着堆积的卷宗,更映着他心里那句未曾说出口的话:母亲,舅父的罪,臣替他偿了;百姓的冤,臣替他们讨了。

这风宪官的路,臣会一直走下去,直到人间再无冤屈。

片尾

德佑二十五年夏五月,湖广参政柳凇因贪墨赈灾银、草菅人命被判斩立决,镇刑司千户王彪、湖广巡抚等涉案官员皆被革职查办,追回赃银五万两,全部往湖广赈灾。

帝赞谢渊“大义灭亲,铁面无私”

,晋其为吏部尚书,谢渊固辞不受:“臣只是做了分内之事,不敢居功。”

湖广百姓为谢渊立“公道碑”

,碑上刻着“谢公虽劾亲舅,实救万民于水火”

德佑帝萧桓在《御批》中写道:“谢卿弹劾亲舅一事,朕初闻之,惊其勇;再思之,感其诚;终悟之,知其仁。

所谓勇,是敢逆亲情而护法;所谓诚,是不避嫌疑而举罪;所谓仁,是舍小亲而全大爱。

此三者,非大忠大勇者不能为。”

卷尾

《大吴史?谢渊传》载:“渊巡抚湖广,查得亲舅参政柳凇贪墨赈灾银,遂劾之于朝。

时人皆谓其无情,渊曰:‘非无情也,情分公私,公情重而私情轻耳。

’柳凇伏法,万民感泣。”

后世论者谓:“谢渊之铁面,非天生冷酷,乃以公义为心;其无私,非不爱亲人,乃以百姓为重。

大吴之法纪严明,自谢卿始;官场之风气清正,亦自谢卿始。”

温馨提示:亲爱的读者,为了避免丢失和转马,请勿依赖搜索访问,建议你收藏【dq54网】 www.dq54.com。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!

请勿开启浏览器阅读模式,可能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