跪在路边,碗里盛着刚分到的救济粮,见了李公公的马车经过,纷纷磕头:“多谢公公传旨!
多谢谢大人!”
李公公掀帘一看,眼眶有些热,对车夫道:“慢些走,让老奴再多看两眼。”
谢渊离山东那日,济南府的百姓自相送,老人们拉着他的衣袖落泪:“谢大人,您的竹筐装着公道啊!”
李公公坐在马车上,看着这一幕,对身旁小太监道:“记住今日的光景,往后谁要是敢贪百姓的口粮,咱家第一个不饶他。”
谢渊望着百姓们菜色脸上的笑容,将张茂德送来的黄金充公买的粮车赶在前面,竹筐里的糙米,终于变成了百姓口中温热的救命粮。
片尾
德佑二十一年夏七月,左都御史谢渊巡按山东,破盐商囤粮案,涉案官员十余人皆伏法。
帝闻之嘉叹:“谢卿以竹筐载冤情,以识墨辨奸邪,真乃风宪之楷模。”
李公公回宫后,在御前细说查案经过,帝赞曰:“小李子说得对,百姓的口粮比金玉贵重,能护好口粮的官,才是好官。”
时山东百姓谣曰:“谢御史,持竹筐,走遍山东查粮仓;识墨石,辨假账,贪官污吏无处藏。”
都察院的竹筐,一时成为清廉的象征,官员见之,无不自警。
李公公在《巡鲁记事》中写道:“山东之行,见谢御史三夜蹲仓,识墨验账,拒黄金如弃敝履,以竹筐载民情。
张茂德之金,足以富甲一方,然谢御史视之如粪土,盖因筐中有百姓血泪,心中有国法纲纪。
问其为何拒金,曰:‘此金沾饿殍血,食之难安。
’方知清廉非天生,乃心有百姓,则贪念自灭;守正非刻意,乃肩扛国法,则邪祟自退。
竹筐虽轻,载公道则重千钧;青竹虽柔,持正气则折不弯。”
卷尾
《大吴史?食货志》载:“德佑二十一年,山东蝗灾,盐商张茂德囤粮居奇,左都御史谢渊巡按,破其案,充其金以赈灾,活民数万。
御前太监李某传旨督案,据实回禀,帝嘉其忠。”
又载:“渊巡按所至,不带仪仗,唯携竹筐,曰:‘筐中天地大,能装百姓冤。
’”
后世论者谓:“大吴盐法之清,自谢渊始;官场之廉,亦自竹筐始。
而太监督案不徇私,更见君明臣直,上下同心之效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