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411章 不将金帛盈私箧唯把冤情系客襟(3 / 5)

帝望着黄彪,声音冷如冰:“镇刑司掌缉捕,本应助都察院查案,却勾结地方,欺压百姓,是谁给你的胆子?”

他转向谢渊:“黄彪之事,交都察院彻查,玄夜卫配合,凡牵连者,无论官阶,一律拿下!”

黄彪瘫倒在地,校尉上前将其拖出,锦盒掉在地上,滚出几块成色极佳的识墨石,却无人去捡。

待黄彪被押走,帝重新看向那本“冤狱登记册”

,指尖抚过“张三家”

的名字:“卿用俸禄助百姓,可知朝中有人说你‘沽名钓誉’?”

谢渊躬身道:“臣不在乎名声,只在乎冤情得雪。

若清廉是沽名,那愿天下官皆沽此名;若护民是钓誉,那愿天下官皆钓此誉。”

他顿了顿,目光坚定,“镇刑司与地方勾结,非一日之寒,臣查案三年,遇阻无数,然每见百姓诉冤时的眼神,便知不可退——风宪官退一步,百姓便无路可走。”

萧桓在侧听得心头震动,他自幼长在王府,见惯了官员的奢华与推诿,从未见过二品大员自掏俸禄助民,更未见过直面镇刑司的强硬。

他凑近“冤狱登记册”

,见其中一页写着“江南盐商与知府分润,百姓盐价翻倍”

,谢渊的批注是“官商勾结,甚于盗匪,查!”

字迹力透纸背,仿佛能看到写下时的愤怒。

帝拿起那支竹笔,在指间转了转:“卿的笔筒为何只插三根笔?”

谢渊道:“一根抄录卷宗,一根批注案情,一根写奏疏——三根足矣,多则浪费。”

帝闻言,对萧桓道:“你看谢卿的衙署,看似空空,却装着天下冤情;看似简陋,却立着国法纲纪。

这‘空’,是无私欲之空;这‘简’,是守初心之简。”

他转向谢渊,语气带着嘉许,“卿的俸禄,朕着户部每月补银五十两,专款专用,贴补冤民——风宪官护民,朝廷当护风宪官。”

谢渊叩:“陛下隆恩,臣代百姓谢过。

然补银不必,只请陛下允臣,凡镇刑司经手案件,都察院皆可覆查;凡地方官勾结之事,玄夜卫可直接报都察院——如此,百姓冤情可少,臣俸禄亦够用。”

帝扶起他,目光灼灼:“准奏!

都察院为风宪之,自当有此权。

即日起,镇刑司、诏狱署办案,皆需抄送都察院备案,左都御史谢渊,可凭印调取任何卷宗,遇阻挠者,以抗旨论!”

黄彪被押走后,都察院的气氛却未松快。

谢渊回到案头,继续核对卷宗,萧桓见他拿起那支秃笔,蘸了松烟墨,在“河间府案”

后添写:“三月廿三,陛下驾临,允都察院覆查镇刑司案,黄彪收押。”

字迹依旧工整,无半分得意。

萧桓忍不住问:“大人不惧镇刑司报复?他们与宗室多有勾结。”

谢渊头也未抬:“风宪官的职责,便是与奸邪为敌。

若怕报复,便不该穿这身官袍。”

他指着窗外的柏树,“你看这柏,生于石缝,经风霜而不凋,风宪官当如是。”

日过正午,阳光透过窗棂,在青砖地上投下斑驳的光影。

内侍总管李德全轻步上前,躬身道:“陛下,午时已到,回宫用膳吧?御膳房备了您爱吃的糟熘鱼片。”

德佑帝萧桓却摆了摆手,目光落在谢渊案头那摞未动的卷宗上,笑道:“不必回宫,今日就在都察院用饭,尝尝谢卿的日常饭食,看看风宪官是如何‘养廉’的。”

谢渊闻言一怔,忙躬身道:“陛下龙体尊贵,都察院的厨子粗鄙,恐难合圣意。”

帝朗声笑道:“朕自登基以来,山珍海味尝了不少,反倒想尝尝百姓家的饭食。”

谢渊不敢再辞

温馨提示:亲爱的读者,为了避免丢失和转马,请勿依赖搜索访问,建议你收藏【dq54网】 www.dq54.com。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!

请勿开启浏览器阅读模式,可能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