卷语
《大吴会典?考成志》载:"
考成之法,所以核官吏、明赏罚、通壅蔽。
"
德佑十四年冬,黄河初冻,德佑帝萧桓亲书"
治绩考成"
四字,以黄绫装裱成册,封面烫金"
天下循吏第一"
。
此册既成,镇刑司掌印太监王真的密信便传入六部:"
考成若行,吾党危矣。
"
一场以考核为名、以治吏为实的朝野暗战,就此在鎏金封面与墨色密信间拉开帷幕。
巴山楚水凄凉地,二十三年弃置身。
怀旧空吟闻笛赋,到乡翻似烂柯人。
沉舟侧畔千帆过,病树前头万木春。
今日听君歌一曲,暂凭杯酒长精神。
文华殿暖阁,德佑帝的朱笔在黄绫上勾勒最后一笔,"
民生改善、弊政清除、制度创新"
十二字力透纸背。
"
谢卿,"
他望着谢渊袖口的治河图补丁,"
此册不循常例,仿《大吴考成法》而破其窠臼,重三实:实查仓廪盈虚,实勘堤岸坚脆,实访百姓苦乐。
"
谢渊的验粮锤轻叩金砖,铜环相击声惊起檐角冰棱:"
陛下,旧考成法重文案轻实效,镇刑司正借此虚增账册、掩饰贪腐。
"
他展开《徐州预备仓改建图说》,图中通风槽尺寸旁注着匠人血书的改良建议,"
今考成当以实物为证,每改一仓,必验粮质;每筑一堤,必查工料。
"
殿角,户部尚书周崇礼的靴底碾过镇刑司密信,信上"
阻挠考成,许晋尚书"
的字迹尚未干透。
他整肃衣冠,执笏跪奏:"
考成当遵洪武旧制,三年考满、六年考察、九年通考,岂可数月成?"
笏板边缘的獬豸纹与镇刑司腰牌暗合,"
况考成册无六部会签,于《诸司职掌》不合!
"
都察院公廨内,炭火烧得通红,谢渊展开考成册草案,第三款"
弊政清除"
栏用朱、蓝、黑三色矿物颜料标注:"
红圈所示,皆为镇刑司私设的飞骑驿,专用于私运石料;蓝点是贪腐官吏的钱粮中转站;黑线所划,正是旧考成法未曾触及的监管盲区。
"
他抽出压在案底的《户部仓庾规》抄本,指尖划过泛黄的页面,"
每罢一弊,必须附上百姓按的手印、匠人刻的名款、地方官盖的骑缝印,缺一不可。
"
刑部侍郎陈松年的目光落在"
制度创新"
篇,铁犀铸模法旁手绘的匠人分工图刺痛他的眼——每个铁犀部件都标着铸造匠人的籍贯与工号,三验粮规里详细记录着霉变粮食的处理流程。
"
谢大人,"
他的手指突然停在"
民生改善"
条,袖口的镇刑司密信硌得小臂生疼,"
徐州仓改建耗银出洪武旧例三成,按《户部仓庾规》洪武二十七年定例,需经十三道勘合方能生效。
"
谢渊的手顿在案头,手指的磁粉与图中蓝点微微相吸,突然起身朗声道:"
陈大人既提十三道勘合,那咱们便逐条论道!
"
他展开手中的《户部仓庾规》,声音如洪钟般在公廨内回荡:
"
一曰仓庾改建申文勘合!
州县政府具呈改建缘由,附旧仓图册、存粮数目,经知州知县画押,申送府衙核印——看似严