卷语
《吴史?艺文志》载:德佑四年孟春,新帝萧桓诏开博学鸿儒科,敕宗人府校勘《皇吴宗藩表》《永兴大典》诸典籍。
御史谢渊领监校之职,于曝书亭霉斑中辨新旧墨迹,在宗人府批注里察宗室心迹。
当宋元善本的虫蛀碎屑混着内府徽墨,当成王校勘的狼毫笔杆藏着东宫旧物,一场借修史之名的宗藩制度之争,正于纸页的褶皱间悄然迸。
文王有声,遹骏有声。
遹求厥宁,遹观厥成。
文王烝哉!
德佑四年三月初七,翰林院曝书亭檐角铜铃轻响。
掌院学士李时中双手捧出《册府元龟》,明黄封皮经数十年熏蒸,泛着陈旧的檀木香气。
谢渊立于丹墀,见卷朱砂官印已晕染成深褐色云纹,与《内府藏书志》记载的"
昭武年间火劫幸存者"
特征相符。
飞尘扬起时,他注意到虫蛀碎屑中混着极细的金属粉末——那是成化年间修书时,为防虫蛀掺入的铅粉,与宗人府藏《建文帝实录》残卷的护书工艺如出一辙。
"
此本天头有敬胜怠墨批。
"
李时中的指尖掠过书页,羊脂玉扳指碰得纸面沙沙作响,"
怠字末笔缺笔,当为泰昌朝旧臣所书。
"
谢渊凑近细观,缺笔处的纸纤维呈不规则断裂,显系外力撕扯所致,与他在东宫档案中见过的太子习字本破损痕迹完全一致。
供桌上的铜龟负书突然倾倒,龟甲裂纹里掉落三粒朱砂——形制狭长如枣核,正是《武英殿修书图》中记载的"
玄武朱砂"
,本朝仅洪武年间用过九两。
宗人府西北隅校勘房,成王萧栎的狼毫笔尖悬在《皇吴宗藩表》"
藩王就国"
条上方,墨汁在砚台里泛起细微波澜。
谢渊踏入时,案几木纹间渗出的霉味混着松烟墨香扑面而来,缝中嵌着的朱砂印泥经鉴定,确系永熙年宗人府封存太子手札时所用——那年,太子萧桓刚满十二岁。
"
王爷对藩王不得入京条批注甚详。
"
谢渊递过界尺,紫檀木的冷香里混着一丝若有若无的龙脑,"
此尺来自内府文渊阁,原是先帝赐给太子的课业用具。
"
成王接尺时,暗槽里滑落的宋纸出轻响,针刻的"
藩王不得入京"
字迹虽已浅灰,边缘却有朱砂压痕——那是泰昌帝萧震用朱砂笔圈点时,笔尖陷入纸背留下的凹痕。
戌初刻,烛花爆响两声。
成王在《永兴大典》"
封建"
卷末提笔:"
周封八百,秦置郡县,皆因势而变。
"
赵孟頫体的"
势"
字收笔处突然顿挫,笔锋转向颜真卿的雄浑,墨迹在烛火下泛着银朱特有的冷光——这种内府专用颜料,按《户部物料账》记载,年例仅供帝王御批,成王却能取用,显见有人暗通款曲。
"
大人看这处改笔。
"
当值翰林陈琏的指尖在"
亲亲之道"
四字上徘徊,雌黄涂改处的纸纤维已起毛,"
先是指甲掐出细痕,再用雌黄覆盖,力道不均,显见涂改者内心挣扎。
"
谢渊现"
亲贤之道"
四字的笔锋带着微颤,墨色中竟掺有极细的铁粉——这是当年太子詹事府秘制的"
泣血墨"
,遇水会显出血色,专为紧急密奏所用。
申时三刻,陈琏抄