,传递的根本不是文书,而是私铸钱币的矿料样本!
六部侍郎身为朝廷命官,却与藩王勾结,目无法纪!”
次日朝堂,谢渊当众揭此事。
赵王却满脸无辜:“谢大人莫要血口喷人!
不过是些宴会上的残笺,如何能证明本王私铸钱币?”
“赵王殿下,”
谢渊举起证物,言辞犀利,“笺纸铜屑与私铸矿渣吻合,墨锭含砷来自秦王私矿,侍郎袖底铜绿与您铁坊工艺相同。
证据确凿,您还想狡辩?”
“一派胡言!”
赵王身旁的吏部侍郎站出,“这不过是巧合!
谢大人如此针对王爷,莫不是另有企图?”
谢渊冷笑:“好一个巧合!
诸位大人饱读圣贤书,却行此等勾当。
《大明律》载,私铸钱币者,斩立决!
你们是想公然违抗律法吗?”
朝堂上,支持赵王的官员纷纷出声反驳,官官相护的丑恶嘴脸展露无遗。
谢渊据理力争,一场激烈的辩论在朝堂上展开,各方势力针锋相对,难分高下。
韩王萧柠追查的“宝源局短斤钱案”
陷入僵局,谢渊接手调查。
他熔解残币,仔细分析成分:“铅锡配比,与韩王令牌材质相同。
币面刻痕……”
他展开太子《勤王备录》的绢底拓片,“竟与这绢底制作痕迹出自同一工坊!”
这一现,让案情愈扑朔迷离。
谢渊拿起装钱的锦缎钱袋,在放大镜下反复查看。
磨损的布料边缘,露出特殊印记。
这个印记,在成王密证、太子旧物上都曾出现。
“诸王-废储-铸币,竟构成如此严密的关联。”
谢渊喃喃自语,“韩王追查此案,究竟是真查,还是在做戏?”
当谢渊在朝堂上提出质疑时,韩王拍案而起:“谢渊,你这是何意?本王一心为国,清查钱案,反倒成了嫌疑人?”
谢渊行礼道:“韩王殿下莫急。
下官只是就事论事,残币与殿下令牌材质相同,制作工坊也有关联,这其中疑点重重,不得不查。”
“荒谬!”
韩王身旁的官员反驳,“天下之大,材质相同、工坊相同的物品多了去了,岂能仅凭这就怀疑王爷?”
“若只是一两处相同,或许是巧合。”
谢渊神色冷静,“但诸多线索都指向同一方向,就不得不让人深思。
韩王殿下,还请您给朝廷和百姓一个交代。”
朝堂上,双方激烈辩论。
支持韩王的官员极力维护,试图掩盖真相;而谢渊则据理力争,誓要揭开这背后的阴谋。
成王萧栎探监太子后,谢渊留意到他鞋底沾的宫砖粉末。
他将粉末收集起来,对照《宫闱文具谱》:“太子专用的‘紫毫笔落墨+明矾水固色’技法,遇热会显现字迹。”
他立刻前往咸安宫,撬开地砖。
果然,现墨书残片:“昭武三年铜符缺角处……”
这与景阳宫灯座的微缩铭文相互呼应。
“原来太子早将秘密刻入地砖,与成王的探监,竟是一场权力密码交接!”
谢渊心中暗惊。
他将此事禀明永熙帝,朝堂上再次掀起波澜。
成王面色苍白,强作镇定:“陛下,这不过是巧合,儿臣对此毫不知情!”
谢渊却不依不饶:“成王殿下,太子字迹、特殊固色技法、与灯座铭文的呼应,这一切都指向您与太子之间的隐秘联系。
您当真一无所知?”
“谢渊,休得放肆!”
成王的支持者跳出来,“仅凭几块地