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2o2章 老母与子别呼天野草间(1 / 3)

卷语

《大吴会典?巡按》载:"

御史巡按地方,受事之日起,需十日内开读诏旨,存恤孤老,审录罪囚。

其有冤抑难伸者,许赴巡按御史处陈告,违者杖八十。

"

老母与子别,呼天野草间

奉天承运,皇帝诏曰:

朕膺受天命,君临寰宇,宵衣旰食,夙夜孜孜,惟愿四海晏然、黎民乐业。

然近日密报频传,江西之地民怨如沸,哀鸿之声隐隐,似有沉冤积压,蔽日遮天。

详查南昌府“抗税”

一案,茶农身陷囹圄,案卷所载诸多蹊跷——狱簿笔迹蹊跷似篡改,粮仓账册暗语含冤情,显见有奸吏蠹政,上下其手,以公器谋私利,陷良善于绝境,此等乱象,朕岂容姑息!

巡按谢渊,素以清正廉明闻于朝堂,昔年勘破魏王谋逆大案,抽丝剥茧、铁面无私,令奸佞伏法,社稷得安;又曾于滁州赈灾之际,深入民间,救活饥民无数,尽显济世之才。

其智敏通达,可破诡谲迷局;其忠正赤诚,堪当社稷栋梁,实乃朕心腹中流砥柱。

今特授谢渊尚方宝剑,持朕金镶玉节钺,代天巡狩江西。

凡涉此案官吏、文书、粮仓、田契诸事,皆可锁拿严审;遇有贪腐阻挠、恃势抗命者,毋须请旨,许先斩后奏!

务必穷究案件本末,辨忠奸、分曲直,还三十七茶农清白,涤荡江西官场积弊,重塑朗朗乾坤。

谢渊当知,此去重任在肩,望尔秉持丹心,不畏权贵之威,不惧宵小构陷,以霹雳手段,破重重迷雾;以菩萨心肠,护百姓周全。

若能不负朕望,凯旋之日,必当重赏。

尔其勉旃,慎勿懈怠!

钦此!

永熙六年孟春,鄱阳湖水泛着青灰色冷光,远处帆影在铅云下若隐若现。

谢渊倚着官船舱门,指尖摩挲着《大吴会典?巡按例》泛黄的卷角,那里还留着当年查魏王案时的痕迹。

忽有狂风卷着碎浪扑上甲板,舱内《江西通志》被掀开,萧栎手绘的庐山茶园图随风飘出,墨线勾勒的十八堡茶园在天光中泛着青润的茶色,与他袖中梅枝书签上的刻痕隐隐呼应。

风暴在暮色中骤起。

谢渊刚将图卷收入檀木匣,波巨浪已拍碎船舷,飞溅的水花里,半截茶饼随波浮沉,"

救命!

"

少年的呼喊混着木船断裂声传来,他扑到舷边,只见少年抱着浸血的木盒在漩涡中沉浮,腕间红绳勒出的血痕随浪起伏,像极了滁州灾年里,老妇人攥着他衣袖时留下的指印。

入水刹那,刺骨寒意浸透官服。

谢渊扣住少年手腕的瞬间,对方指甲深深掐入他掌心,指缝间嵌着焦黑的账册残页,边缘火漆印在水下泛着幽光,那年在安庆卫所,他曾在被焚的匠籍黄册灰烬中见过相同印记。

少年昏迷前反复呢喃的"

榷场换帖"

,让他想起灾民被按在屯田契约上的场景,同样的绝望,同样的无处申冤。

码头拴船的木桩撞得官船摇晃,谢渊抱着少年踏上官道时,木盒里的账册正渗出暗红水迹,在他官服前襟晕开不规则的形状,像极了庐山茶园被强占的边界。

戌初的驿站油灯昏黄如豆,谢渊将账册残页浸在粗陶碗中。

庐山云雾茶的清香混着血腥气升腾,当茶汤漫过焦黑边缘,"

宁王府夺田三十七顷"

的字迹如沉冤得雪般浮现,墨色中闪烁的血痕让他喉头一紧,比鲜血更隐忍,比锣鼓更振聋聩。

放大镜下,墨迹里的茶渣与宁王府贡茶叶脉完全吻合。

谢渊忽然想起萧栎密信中的警示:"

榷场抽税十之有七,茶农十户

温馨提示:亲爱的读者,为了避免丢失和转马,请勿依赖搜索访问,建议你收藏【dq54网】 www.dq54.com。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!

请勿开启浏览器阅读模式,可能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