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2o3章 墨沉冤雾锁寒窗烛照孤心破夜长(1 / 2)

卷语

《大吴会典?刑狱》载:"

诸司文案,皆用官印钤缝,若字迹叠压、年月舛错,主吏当黜。

御史巡按得封调案卷,遇有疑狱,许会同三司勘问,违者论罪如律。

"

墨沉冤雾锁寒窗,烛照孤心破夜长

永熙六年孟春,南昌府衙的穿堂风裹挟着鄱阳湖水汽,如同一只冰冷的手,反复拨弄着案头摇曳的烛火。

谢渊立在斑驳的光影里,目光死死钉在摊开的狱簿上。

那些"

抗税"

茶农的姓名,整齐排列在泛黄的纸页间,每个字都方正如刻,间距分毫不差,工整得近乎诡异。

烛光下,新墨泛着贼亮的油光,像极了宁王榷场里那些商贾算计百姓时,眼中闪烁的贪婪。

他缓缓伸出手,指腹刚触到纸面,便感受到表层墨迹微微凸起的异样。

这触感瞬间让他脊背绷紧——那年在魏王府查抄匠人黄册,指尖也是这般触到了精心掩饰的篡改痕迹。

喉结不受控地上下滚动,谢渊取过案头银针,就着烛火灼烧片刻。

火苗舔舐银针的滋滋声里,他想起那些年查过的无数冤案,每一次揭开真相,都如同在黑暗中撕开一道血口。

当银针挑开表层纸张,混合着茶渣与胶汁的特殊气味扑面而来。

这气息太过熟悉,让他太阳穴突突直跳。

曾几何时,他也是循着这般气味,在魏王府的密室里,找到了足以扳倒亲王的铁证。

而此刻,同样的味道却在提醒他,江西的百姓,正在遭受着与当年匠人相似的苦难。

那些本该用来制茶的茶叶,竟成了权贵们篡改文书的帮凶。

深吸一口气,谢渊朝着案卷背面呵出热气。

氤氲湿气中,"

夺田换帖"

四字如从地底爬出的冤魂,缓缓显形。

字迹歪斜扭曲,每一笔的颤抖都仿佛带着呜咽。

他的手指轻轻抚过纸面,仿佛触到了一双双布满老茧的手——那些在茶山上被霜雪磨出硬茧的手,此刻却被衙役死死按住,被迫写下将自己送入牢狱的"

罪证"

恍惚间,江宁织工咬着笔杆写下血书的模样,与眼前的画面重叠,刺痛着他的双眼。

翻开宗人府旧档的瞬间,谢渊只觉一股血气直冲头顶。

档案里,涉案茶农竟都被登记为"

无田户"

,可萧栎密信中描述的庐山十八堡茶园被夺惨状,还在袖中烫。

一边是白纸黑字的"

无田"

定论,一边是满山茶树被伐的惨象,如此颠倒黑白的记录,像一记重锤,狠狠砸在他坚守的正义之上。

窗外飘来码头的喧闹声,"

宁王府榷场"

的吆喝格外刺耳,与少年被救时那句"

按了手印就被扔进监牢"

的哭诉,在他耳畔交织成一张密不透风的网。

重新点燃蜡烛,谢渊举起放大镜,目光一寸寸扫过墨层。

突然,他的呼吸停滞——每笔横划的收笔处,都有一个微小的顿点。

不细看,只会当作是书写时的偶然失误,但对于查案无数的他而言,这分明是被迫握笔者的颤抖印记。

他甚至能想象出当时的场景:茶农们被刀剑抵着脖颈,颤抖的手在衙役的监视下,写下违心的供词。

想到此处,谢渊的指甲深深掐进掌心,血腥味在口中散开,他却浑然不觉。

"

御史大人!

"

窗外突然传来压低的鸟鸣声,三长两短,正是玄夜卫的暗号。

暗卫闪身而入,呈上一封密函

温馨提示:亲爱的读者,为了避免丢失和转马,请勿依赖搜索访问,建议你收藏【dq54网】 www.dq54.com。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!

请勿开启浏览器阅读模式,可能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