卷语
《大吴会典?安民》载:"
凡大军入城,必遣安抚使持节先行,张黄榜于四门,书三禁:禁杀降、禁掠财、禁毁庐;设三衙:一衙释囚徒,二衙登户籍,三衙抚匠人。
违令者,无论贵贱,皆杖八十流三千里。
"
永熙四年六月初九,邺城朱雀门的铜环在晨露中泛着冷光,谢渊的獬豸冠缨垂落如帘,见偏将王勇的刀正要劈向跪地百姓,"
如朕亲临"
金牌的獬豸纹突然划破晨雾——那是泰昌帝临终前赐他的断笏所化,笏身裂痕里还嵌着砖窑红土。
苟利国家生死以,岂因祸福避趋之
永熙四年六月初九,辰时初刻。
邺城的青石板路浸着昨夜的血渍,羽林军的马蹄声中,偏将王勇的佩刀正欲斩向为的老者。
谢渊的断笏横在刀前,笏身"
铁骨冰心"
四字在阳光下清晰可见:"
《安民例》卷一第一款:城破三日,许百姓举火为号,"
他指向老者腰间的红绳,"
你看这绳结,是七年前砖窑匠人自救的三叠扣,岂是逆贼细作?"
王勇的刀刃在金牌前颤巍巍停住:"
御史大人,这些刁民私藏兵器"
谢渊踢开所谓的"
兵器"
,露出半块烧裂的砖窑范模,模底"
丙巳-十七"
的编号与《匠人遗孤册》完全吻合:"
此乃匠人刻范的工具,"
他的声音混着街角飘来的艾草味,"
七年前砖窑崩塌,是他们用这范模刨开砖石救人,如今你要拿他们的救命工具充贼赃?"
玄夜司呈上的户籍牒在风中翻动,谢渊见三成百姓的"
户状"
上盖着魏王府的火印,却在衣领处现极细的砖窑灼伤——那是高温窑火留下的弧形疤痕,与匠人陈七的伤情如出一辙。
他忽然记起父亲手札里的秘方:"
砖窑红土拌艾草,可疗火毒伤。
"
巳时初刻,城隍庙的断梁下,谢渊亲自碾碎砖窑红土。
随军医正欲阻拦,他却从怀中掏出泛黄的《匠人救急方》:"
此土产自丙巳位砖窑,经七道水淬,"
指尖掠过医正震惊的眼神,"
当年匠人被火油灼伤,就是用这土敷伤,你看这土色,比寻常红土多三分赤——那是渗了匠人血的。
"
第一个掀开衣襟的老妇人让医馆鸦雀无声:她的左臂上,三道斜纹刺青与商队细作的一模一样,却在刺青下方,用红绳系着半片砖窑残瓦。
"
老妇人,"
谢渊的声音突然柔和,"
这绳结是三叠扣,当年砖窑匠人被埋,就是靠这绳结传递消息吧?"
老妇人突然跪下,露出藏在袖口的"
吴"
字刺青:"
大人,我们都是丙巳位砖窑的遗属,"
她指向正在调配的红土药膏,"
当年陈六师傅说,若见官府用红土救人,便是律法昭雪之日"
午时初刻,城隍庙的天井飘起细雪。
谢渊望着正在敷药的百姓,见他们腕间的红绳都系着不同的绳结:有的是"
单死扣"
对应断指匠人,有的是"
双环结"
对应焚尸家属,每个绳结旁都用墨笔写着极小的"
丙巳"
编号。
玄夜司校尉呈上从魏王府搜出的《百姓刺青账》,"
吴"
字刺青的登记页上,朱砂批注"
伪吴余