卷语
《大吴会典?兵略》载:"
凡渡冰河,必分五军:前军二十人探冰,以长竿铁钩测厚薄,冰薄于三尺者立标;中军百人凿冰开道,取檀木为桩,松木为板,桩深需过冰面五尺;后军三百人架桥,桥成需经御史台火试,松木遇火即燃者,监工杖毙。
"
永熙四年九月初七,阴山冰河的坚冰在晨雾中泛着青灰,谢渊的獬豸冠缨结着冰碴,手中《桥料造册》的朱笔停在"
松木三千根"
处——按《工部例》,冰河架桥当用塞北檀木,江南松木绝无可能出现在十万大军的辎重车中。
单车欲问边,属国过居延
永熙四年九月初七,卯时初刻。
阴山脚下的冰河如一条银蛇蜿蜒,三十万王师的凿冰声震落崖壁积雪。
谢渊的绣春刀鞘磕在松木桥板上,空洞的回响惊飞冰面栖息的寒鸦,他蹲下身,指尖划过木板节疤——淡黄色的松脂渗出冰面,与七年前砖窑案中匠人被强征时携带的江南松油气味完全一致。
"
且住。
"
谢渊的铁尺敲在桥桩上,木屑飞溅处露出未干的松香,"
《桥工则例》卷六第三款:冰河桥料必用塞北檀木,"
他望向工部官员腰间的玉牌,牌面"
丙巳"
暗纹与砖窑匠人户籍牒如出一辙,"
你从江南运来的松木,该不是用匠人血钱换的吧?"
工部员外郎的官靴碾过冰面,鞋底沾着的砖窑红土在白雪上格外刺眼:"
北方松木难得,还请大人通融通融?"
谢渊冷笑,手起刀落劈开松木,暗格中泛黄的麻纸跌落冰面,"
松木浮冰,可载火船"
八字的松烟墨香里,混着北疆火油特有的辛辣——那是魏王府私军火攻的惯用密语。
他抓起一把木屑投入火盆,青烟腾起时竟带紫斑:"
松木浸过火油,遇火即燃,"
铁尺指向冰河裂缝,"
萧烈想借这三千根松木,把王师烧成冰河浮尸!
巳时初刻,冰面上的火盆噼啪作响。
谢渊展开从松木暗格搜出的《魏王府火攻图》,图上冰河九曲处标着"
丙巳位"
,正是七年前砖窑匠人被活埋的乱葬岗方位。
更漏司呈上的《宗人府贪墨录》显示,这批松木的采买银两分毫不差地记在"
丙巳-三十七王七"
的冤名下——该匠人因拒绝刻范,被打断双腿扔进砖窑。
"
你父王九,"
谢渊的目光扫过员外郎的出身文牒,"
元兴十五年在丙巳位砖窑烧火,私铸钱范时被斩,"
他的指尖划过牒文上的改笔痕迹,"
你篡改户籍混入工部,就是为了给魏王府火攻铺路?"
员外郎突然跪地,从衣领扯出半片砖窑残瓦,瓦背"
烈"
字火印与松木暗格的刻痕严丝合缝:"
萧烈说事成后追封我父为忠烈忠烈?"
谢渊的绣春刀抵住对方咽喉,"
你父烧的砖,每块都浸着匠人血;你运的松木,每根都沾着逆贼灰——真正的忠烈,是丙巳位砖窑里断指刻范的三百二十条冤魂!
"
午时初刻,冰河上响起此起彼伏的伐木声。
谢渊亲自督运塞北檀木,新砍的檀木香气混着冰雪,冲淡了松木残留的火油味。
他蹲下身,见檀木横截面的年轮间嵌着极细的朱砂——那是匠人在木材上做的防伪标记,与七年前《匠人护林册》的记载完全吻合。
"
传我将