途晋升,不顾国家大义;下则鱼肉百姓,巧立名目,搜刮民脂民膏,以饱一己之私囊。
宗人府案牍,本应公正严谨,却多有篡改舞弊之弊端;户部金帛,关乎国家财政,竟每见亏空短缺之虞。
甚至出现“火漆印下暗藏奸计,勘合符中隐现墨痕”
之恶劣行径,此皆吏道衰微,纲纪废弛之显着征象。
昔我父谢景阳巡抚河南,轻车简从,深入民间,察访百姓疾苦,所到之处,官吏皆不敢欺瞒。
其清廉公正,为百姓所传颂。
今欲澄清吏治,整肃朝纲,当效仿于谦之法,严格考成之制度,推行连坐之法规,使官吏知廉耻、畏刑宪,不敢心存侥幸,肆意妄为。
此乃澄肃吏治之良策,恢复纲纪之关键,实乃当务之急。
中股
其一:且夫民生吏治,相倚而存者也
吏不清明,则民不康宁;民不康宁,则国不安稳。
试以驾车为喻,吏犹舆夫,掌控前行之方向;民犹负载,为车之根本重量。
若舆夫贪图私利,贪污腐败,中饱私囊,则其所行之路径必崎岖坎坷,险象环生;负载若过于沉重,出承受之极限,则车必倾覆翻倒,后果不堪设想。
近闻有司征收“火漆税”
,美其名曰防伪,实则为横征暴敛之手段。
百姓每缴纳一石粮,竟有半石耗于苛捐杂税,苦不堪言,怨声载道。
此非“明察秋毫之末而不见舆薪”
乎?只见眼前小利,而全然不顾民生之重,国家之根本。
臣闻太祖之时,御史巡按拥有“大事奏裁,小事立断”
之权,其威慑力使得官吏奉公守法。
正宜恢复此旧制,使御史得专司纠劾之权,以儆效尤,肃清官场歪风邪气。
其二:又夫天下之患,莫大于贫富不均
宗室贵胄,坐拥广袤田产,阡陌纵横相连,已然富甲一方,却犹不知满足,仍广事兼并,贪得无厌;而黎民百姓,辛苦劳作,却无立锥之地,一旦遭遇灾荒,便只能辗转沟壑,困苦流离,饿殍遍野。
昔董仲舒建言“限民名田”
,师丹亦奏请“宜略为限”
,此皆为防兼并、安民生之良策。
今魏王萧烈占据中原膏腴之地,襄王萧漓坐拥吴越沃壤之区,大规模圈占土地,致使耕夫失去赖以生存之田地,无法耕种;垄断财利,使得商贾无资经营,商业凋零。
此等情形,若不加以有效遏制,长此以往,必将形成“富者田连阡陌,贫者无立锥之地”
之严峻局面,此绝非国家之福、社稷之幸也。
后股
其一:欲除此弊,当自朝廷始
陛下宜效仿古之圣明君主,虚怀若谷,从谏如流,广开言路,以汇聚天下之智慧。
昔谢晋主持修撰《大吴一统志》,广纳天下英才,群策群力,终成万世不朽之巨典。
今陛下当借鉴此例,设立弘文馆,广邀天下贤能之士,汇聚一堂,共商治国理政之道,博采众长,以臻郅治。
又闻内库屡请增加赋税,此诚万万不可之举。
夫财货生于百姓,百姓困苦则财源枯竭。
汉文帝推行“弛山泽之禁”
,与民休息,使百姓得以休养生息;汉景帝坚持“轻徭薄赋”
,减轻百姓负担,以涵养民力。
愿陛下以史为鉴,深知养民之重要,切勿竭泽而渔,以免损害国家根基。
其二:澄肃官箴,必严考选之法
今之选官,多以科举为主要途径,然而“八股取士,形同具文”
。
所选拔之人,或精通经义却不通晓治理之术,擅长文章却不熟悉民间疾苦。
臣以