论治道根本在厚民生澄吏治疏
臣谢渊,诚惶诚恐,稽再拜,昧死谨奏:
破题
臣闻天地之大德曰生,是以立心于斯世,在乎厚生民之命;帝王之大业为治,莫先于养黎庶之身。
《尚书》有云:“民惟邦本,本固邦宁。”
《孟子》亦谓:“乐民之乐者,民亦乐其乐;忧民之忧者,民亦忧其忧。”
此乃亘古不易之至理,载诸典谟,光辉炳耀,如日月经天,江河行地,为治世理政之根本圭臬,万世不易之常道。
承题
夫民者,国之元气所系,民生殷实,则国本固若磐石;吏者,国之纲纪所托,吏治清明,则朝纲振如雷霆。
元气充盈,则百体得以康泰;纲纪严正,则天下自然清宁。
故善为治者,必厚民生以培元气之基,澄吏治以正纲纪之维。
二者相辅相成,相得益彰,如日月交相辉映,如寒暑更迭有序,缺一不可,不可偏废须臾。
起讲
忆往昔,我朝神武皇帝萧武,仗剑而起,披荆斩棘,扫平四海,定鼎九州。
彼时颁《皇吴祖训》,以“重民而抑兼并,严吏以明赏罚”
为治国之宏略,奠定鸿基伟业,泽被后世。
元兴帝萧珏,迁都建业,宏图大展,亲自主持修撰《大吴会典》,自此官制日臻完备,民生渐趋康阜,天下咸颂圣明。
今陛下承继大统,正值泰昌政通之余绪,开启永熙维新之宏程。
然迩来岁月,有司渐生懈惰玩愒之态,兼并之风日盛一日,致使民生困厄,百姓苦不堪言。
臣虽年方十九,身处草野,学识尚浅,然心怀赤诚,忠君忧国,岂敢不竭尽愚诚,陈之于陛下之前。
入题
臣尝遍览史册,观汉之文景、唐之贞观,皆以养民为要之务,以饬吏为关键之纲。
汉文帝心怀苍生,罢田租十有三年,轻徭薄赋,与民休息,一时吏治廉平,百姓安居乐业;唐太宗虚怀若谷,纳魏徵之谏,从善如流,官吏皆以奉公守法为念,无苛酷扰民之行。
此皆前贤之光辉典范,实足为今日治理国家之殷鉴。
我大吴幅员辽阔,广袤无垠,奄有四海之疆土。
东至琉球之滨,西抵吐蕃之境,北达辽东之域,南包占城之地,幅员之广,无与伦比。
然而,九州之内,仍有百姓饱受冻馁之苦;六卿之中,亦未断绝贪墨之吏。
此诚为国家隐忧,如芒在背,不可不深加省察,急谋良策以解之。
起股
其一:民生者,国家之命脉也
今观四海之民,深陷困厄之境者众。
赋役之重,如千钧重担,压得百姓喘不过气;兼并之害,似洪水猛兽,吞噬百姓之生计。
边地屯田,本为戍边安民之策,如今多为将校肆意侵吞,良田荒废,耕者失其恒业;畿内膏腴之地,亦尽入勋贵豪族之府,阡陌相连,贫者竟无立锥之地。
据《户部黄册》详实记载,近岁以来,天下隐田之数逾百万顷,如此惊人之巨,致使流民遍野,扶老携幼,啼饥号寒,惨状不忍卒睹。
昔包拯执掌开封府,以刚正不阿、铁面无私名震天下,百姓皆颂曰“关节不到,有阎罗包老”
。
正因其能深切体恤百姓之疾苦,坚决抑制豪强之横暴,方得万民敬仰。
臣以为,当下宜遣干练御史,巡行天下诸地,详加清丈田亩,追夺隐占之田产,使耕者有其田,饥者有其食。
此乃厚生民之大本,安天下之要策,关乎国家兴衰,不可不察。
其二:吏治者,民生之纲纪也
今之官吏,风气渐趋败坏。
上则阿谀奉承,攀附权门,唯求仕