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99章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(1 / 2)

卷语

《吴会要?朝仪志》载:"

凡京官奏对,必陈三证于丹墀:一执典章,二呈实物,三具人证,着《金銮奏对规程》严禁空言。

"

永熙三年孟冬,金銮殿的铜鹤香炉腾起紫烟,谢渊的皂靴踏过九级汉白玉台阶,怀中证物匣的寒梅纹与殿角獬豸钟的北斗刻纹遥相呼应。

当王之涣"

更上层楼"

的千古名句化作殿角风吟,且看这一阙奏对如何让钱纹血证震动天听,使寒梅真魂重铸钱法,在丹墀之下、玉阶之上,完成对二十年贪腐的终极审判。

欲穷千里目,更上一层楼

永熙三年十一月十五,卯时初刻。

金銮殿的三十六方藻井倒映着晨光,永熙帝的冕旒在蟠龙柱间投下细碎阴影,谢渊的靴声惊动了檐下悬挂的"

铁骨冰心"

匾额——那是泰昌帝御笔,二十年来次在奏对中被真正照亮。

"

陛下,臣有三证,请垂圣听。

"

谢渊的膝盖刚触地,宗人府吏已抬上青铜证物架,三层台面上分别陈列着减重钱、盐引、钱范,在百盏宫灯照耀下泛着冷光。

"

第一证,吴越减重钱三百枚。

"

谢渊夹起一枚钱样,缺笔"

吴"

字在阳光中漏下七点光斑,"

每枚含铅四成,范底刻匠人编号,"

他指向钱背枯叶寒梅,"

伪纹叶脉即砖窑地道图,七道主脉对应私军七大粮库。

"

户部尚书展开鎏金盐引,朱砂批红在黄绫上如凝血:"

第二证,襄王领盐引千道,折钱七十二万贯,"

他的手指划过"

余引通商"

处的改笔,"

每引七钱分赃,暗合北斗七星,恰是弩机零件的铸造成本。

"

谢渊揭开最下层的绸布,三百具钱范的枯叶寒梅在殿中连成北斗阵:"

第三证,砖窑钱范三百具,范底凹痕乃匠人断指所刻,"

他的声音突然哽咽,"

丙巳-o1号范面,至今嵌着匠人陈六的指骨碎片。

"

萧栎侍立御前,望着谢渊腰间的合璧玉佩,终于明白御花园初遇时的风筝线,原是清吏向皇权递出的信任之绳。

当谢渊展开《砖窑布防图》,七十二道风筝竹骨的投影恰好覆盖北斗阵眼:"

陛下请看,此阵以丙巳位砖窑为眼,盐引为线,减重钱为饵,"

他的指尖划过图上的云锦标记,"

十二架风筝、七十二道竹骨,实则是私军弩箭的组装密码。

"

永熙帝的手指捏紧御案,冕旒玉珠撞击出清脆的响:"

也就是说,他们用朝廷的盐引银,铸私军的弩箭,借风筝戏传递密令?正是!

"

谢渊举起弩箭残件,尾翼北斗纹与襄王冕旒的缺角重合,"

泰昌帝亲赐寒梅纹以旌表忠臣,襄王党羽却用枯叶覆梅掩盖谋反,"

他忽然转向殿中诸王,"

钱纹缺笔不是避讳,是私铸者刻在匠人骨血上的死亡密码;寒梅枯叶不是装饰,是三百冤魂在钱范上留下的血书!

"

片尾:

辰时初刻,殿外忽起北风,一片红梅穿过雕花槅扇,落在谢渊的奏章上,恰好盖住"

匠人按名领粮"

的条款——那殷红的梅瓣,像极了二十年前父亲血谏时溅在笏板上的血迹。

永熙帝忽然起身,冕旒第一次完全转向谢渊:"

传朕旨意:着三法司彻查襄王封地,

温馨提示:亲爱的读者,为了避免丢失和转马,请勿依赖搜索访问,建议你收藏【dq54网】 www.dq54.com。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!

请勿开启浏览器阅读模式,可能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