卷语
《吴会要?徽章志》载:"
泰昌十六年孟冬,上御文华殿,亲制寒梅纹钱范。
时御手抚剑痕曰:朕以寒梅五瓣为章,一瓣镇钱法,一瓣肃官箴,一瓣昭匠魂,一瓣警藩王,一瓣守民心。
遂刻铁骨冰心于钱背,颁赐五朝元老谢承宗等,着为永制。
"
永熙三年孟冬,户部钱法堂的鎏金天平两端,真纹与伪饰正面对峙。
当襄王党羽以枯叶覆梅行私铸,且看少年清吏谢渊如何持泰昌遗范为刃,在钱背针孔间寻得地道玄机,于徽章真伪处照破二十年僭越阴谋,让"
天子健明"
的律法之光,穿透铜臭墨污,重铸寒梅真魂。
天行健,君子自强不息
永熙三年十一月初九,巳时初刻。
户部钱法堂的朱漆大门洞开,十二架鎏金天平在晨雾中泛着冷光,官铸钱锭的赤铜色与私铸钱坯的青铅色隔水相望,恍若冰炭同器。
谢渊的皂靴踏过thresho1d,手中黄铜放大镜的光斑落在钱坯缺笔处,青斑铅粉在透光时显出血脉状纹路,恰似钱纹下暗藏的毒瘤。
"
列位大人请看,"
谢渊的镊子悬停在钱坯上方,缺笔"
吴"
字表面的薄铜层在晃动中剥落,露出底下斑驳的铅斑,"
官铸钱遵《钱法疏》铜七铅三之制,此钱铅含量逾四成,却在钱背刻伪寒梅纹——"
他忽然提高声音,"
这不是铸钱,是借泰昌帝的清吏徽记,浇铸私军的杀器!
"
宗人府长史捧出的檀木匣甫一开启,殿中便腾起松脂与朱砂混合的气息——那是泰昌帝御笔的独有香气。
真纹钱范上的寒梅五瓣如刀似剑,第二瓣收笔处的颤痕清晰可见,恰与谢承宗旧笏的缺角方向一致。
谢渊以银针挑开伪纹叶尖,七个细如蚊足的针孔在阳光下连成斗状:"
诸位可知,襄王冕旒的十二旒珠,正是按此北斗阵排列?"
《宗人府杂录》的黄绢在殿中展开,"
元兴三年五月"
的朱批格外醒目:"
襄王长史赵通判奉旨临摹寒梅纹,三易其稿皆被黜,上怒曰:真纹在骨不在形,尔等摹其形而失其神,与私铸何异?"
谢渊的指尖划过泛黄的纸页,目光落在"
谢承宗"
三字上——父亲的名字旁,泰昌帝亲注"
寒梅御史,钱法长城"
。
户部尚书萧睦之的手掌覆在真纹钱范上,仿佛握住泰昌帝当年的温度:"
泰昌帝赐纹时曾言,钱足色则官足廉,官足廉则国足健。
"
他望向谢渊,眼中闪过痛惜,"
令尊血谏时,必是看透了他们借徽记行逆,才会在狱中刻下钱背藏刀四字。
"
谢渊忽然想起父亲临难前赠予的玉佩,寒梅纹的第五瓣始终朝向丙巳位——此刻正与钱坯伪纹的枯叶根部重合。
殿外的北风掠过檐角的铜铃,叮当声中仿佛夹杂着二十年前的金殿钟声,那时泰昌帝亲手将钱范交到父亲手中,说:"
此纹如朕之眼,看住大吴的钱炉。
"
片尾:
酉时初刻,东宫的龙纹烛台上,萧栎用银针串起钱背七孔,月光穿过针孔,在舆图上投下萧氏官窑的阴影。
丙巳位砖窑的轮廓与枯叶茎干完美重合,而叶脉走向,竟与《皇舆全览图》中私军粮道分毫不差。
"
殿下,谢大人送来的《查案手札》,末页残句补全了!
"
贴身宦官呈上修复的绢帛