苏轼这封信对赵孝骞来说太震撼了。
他突然明白了这个时代真正的文人的底色,那是一种纯粹的,超然的,舍生取义的家国情怀。
如苏轼这样的人,在文坛上成就斐然,可以说的名垂史册,然而偏偏如此耀眼的才华,却是他们自己最不在乎的优点。
他们所求者,仍是治国平天下,一遂青云之志。
文坛上的成就,根本不是他们的志向,所以古往今来的许多诗人文豪,终其一生都在怨叹怀才不遇。
这一世,苏轼是幸运的,他遇到了赵孝骞。
赵孝骞给了苏轼一个机会,这个机会对赵孝骞来说或许并不起眼,不过出国当一回使臣而已,把该聊的事情聊完就回来,是个人都能干。
然而苏轼却分外珍惜这个机会,他要把“使臣”这个职业玩出花儿来。
信笺上墨香依旧,苏轼的字迹潇洒飘逸,字如其人。
赵孝骞认真读了几遍,放下信笺,长叹口气。
“汉使”,苏轼提到了这个字眼儿。
众所周知,汉使是非常剽悍嚣张的,对汉朝时期的番邦异国来说,汉使简直是煽风点火,惹是生非的代名词,跟索命的无常一样,不同的是,他们索的是整个国家的命。
汉使所过之国,没事都要给你整点事出来,原因无他,我大汉看中你们国家这片土地了,打算把它搞到手,国君识相的话自己双手奉上,不识相的话老子死给你看,老子若死,汉兵即至,可灭国矣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