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两千七百一十一章 给我们竖拇指(4 / 7)

sp;而此刻,在城南一处破庙中,陈砚正与十余名旧日同僚密会。有曾主持土地清丈的户部主事,有编写《山歌讼词》的云南学政,也有设计“政务镜台”的工部匠官。人人神情凝重。

    “陛下已被身边宦官与旧世家把持。”一人低声道,“他们暗中联络致仕老臣,重建‘清议堂’,名为讲学,实则谋划清洗新政派。”

    “更糟的是,”另一人补充,“他们正在搜集您当年在甘州老家的族谱,意图证明您出身并非真正寒门,而是前朝罪臣之后,借此否定您一切政绩。”

    陈砚听罢,只是淡淡一笑:“查我祖宗三代?好啊。那就让他们查个清楚??我祖父饿死在荒年,父亲替人抄书累瞎双眼,母亲临终前只求我能识字。这样的家世,他们羞辱得了吗?”

    众人默然。

    陈砚站起身,环视众人:“我知道你们都劝我忍耐,等风头过去。可你们忘了最重要的一点??我不是为了自己而战。”

    他从箱中取出一卷竹简,缓缓展开。那是他在西域考古队发现的手札复制品,上面写着:“薪火相传,不在庙堂,在民间。”

    “这十年,我们做的从来不是改几个法令,而是唤醒一种信念:百姓有权说话,有权监督,有权改变命运。”他声音渐高,“现在有人想掐灭这盏灯,我们可以退让,但退一步,就是万丈深渊!”

    众人眼中燃起火焰。

    三日后,一场前所未有的风暴席卷京城。

    先是河南、山东等地百姓联名上书,要求保留“民诉台”,否则愿集体赴京请愿;接着江南士子发起“千人联署”,呼吁恢复实务科举,并附上百篇策论佳作,皆聚焦水利、赋税、边防等现实难题;更有广州海商团体致信朝廷:“若废政务公开,我等宁可停航三年,也不愿与黑箱官府交