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不止孩子。”陈云澜递上另一份文件,“火种计划里有个十六岁女生,带着五名聋哑同学开发了一套‘手语思维映射系统’,能把手势动作转化为逻辑图谱,直接输入计算机。她说:‘听不见的人不是不懂规则,只是没人愿意学我们的语言。’昨天,这套系统通过了国家算法伦理委员会初审。”
苏婉儿停下脚步:“让她来参加下周的科技政策听证会。我要亲耳听她讲。”
会议室内,教育部长正与几位地方代表争论积分兑换机制是否公平。有人提出,偏远地区学生因缺乏导师资源,解题效率低,导致积分积累慢,反而加剧了不平等。苏婉儿静静听完,忽然问:“你们还记得《公民问答》第一课怎么写的吗?”
众人沉默。
她起身走到黑板前,写下八个字:**知困而后进**。
“我们设立积分制,本意不是制造竞争,而是暴露差距。”她的声音不高,却穿透整个房间,“现在我们知道哪里落后了,那就该把退休工程师优先派往这些区域。另外,从下季度起,每解决一个本地难题,额外奖励双倍积分??无论难度评级。”
会后,她召见那位来自黔东南的女孩张小禾。三年前那个怯生生递出悔过信的小女孩,如今已是乡村读书角联盟的学生总协调员。她带来一个消息:她们在村校旧阁楼发现了一批尘封教案,纸页泛黄,墨迹模糊,但依稀可辨是林承泽亲笔批注的《启蒙读本》修订稿。
“里面有好多删改痕迹,还有他在页边写的话。”张小禾翻开一页,“比如这句??‘不要怕孩子问得太深,只怕大人答得太浅。’”
苏婉儿指尖轻抚纸面,眼眶微热。她当即批示:立即组织专家修复文献,制成数字化教材,纳入“云课堂”必修模块,并命名为《林师手札》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