同为“包衣大”,他们不抱团谁抱团?
赵安自是热情接待郑御史,寒暄之余自是感激老太爷感激和中堂,感谢大清朝什么的。
总之,自己能有今天靠的不是个人努力,全是组织栽培。
同时暗示自己与郑御史既然出身相同,那今后就得互相扶持。
这一点正合郑博文心意,双方无疑又近了一步。
不过郑博文看着比较精明,又没有把柄在赵安手里,所以赵安暂时没有把他拉下水的计划。
先观察一段时间再说。
聊着聊着就聊到运河,郑御史说了一通市面如何萧条,扬州城一点过年气氛也没有,有不少商人被迫滞留扬州后,便道:“事情闹的越来越不像话了,参漕运衙门的折子我已经写好,赵大人这边打算什么时候上本?”
赵安的折子实际早上了,这会却含糊说过两天就上。
“再有半个月就过年了,这事要再拖下去,来年漕运、盐运都得受影响,万一朝廷听信漕运衙门调兵镇压漕工,两淮地界恐怕就不得安生,不知多少无辜百姓要受无枉之灾、妻离子散.”
听郑博文这语气,还是个忧国忧民的主,这让赵安不由高看一眼。
不管是不是装的,能动不动把百姓利益挂在嘴边的,都是当官的好材料。
转念一想,漕工真要造反肯定就要杀官,先杀哪的官?
不就是扬州的官么!
好家伙,这是担心