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581集:展会创新(1 / 2)

逸霄 竹晴园 1511 字 13天前

凌晨三点的“双生谷糖龙工坊”仍亮着盏孤灯,温如霜将最后一枚鎏金书签插进《世界糖艺图谱》,指尖划过书页上泛黄的欧洲宫廷糖塑纹样时,手机屏幕突然亮起——风痕发来的虚拟展厅测试画面里,一条青鳞糖龙正从明清古街飞进巴黎圣母院的尖顶,尾鳍扫过之处,数字糖霜簌簌落下。

“试了一百二十八种光影参数,终于让虚拟糖料有了真糖的琥珀质感。”风痕的语音带着熬夜后的沙哑,背景里混着3d打印机的低鸣,“不过各国时区适配还在调,澳洲观众反馈加载延迟。”

温如霜起身走到窗边,月光正洒在工坊外新搭的钢结构展架上。三个月前,国际非遗保护中心抛出橄榄枝,邀请他们策划一场具有里程碑意义的糖龙主题展会,她和风痕几乎同时提出“线上+线下”双展模式——线下用实物串联文化脉络,线上用科技打破时空壁垒。这个想法当即被采纳,唯一的要求是:要让全球看到非遗不止于怀旧,更能与时代共生。

“原料溯源系统的数据接口弄好了吗?”温如霜对着手机轻声问。她刚从南方古县的原料基地回来,那里的蔗农已经学会用区块链小程序上传种植日志,这些带着晨露与阳光印记的数据,将成为展会最鲜活的注脚。

“正在联调,你那边展品运输有眉目了?”风痕的声音突然清晰起来,像是从听筒里探出了头。

温如霜指尖点过桌上的展品清单,二十三个国家的糖龙作品正陆续向双生谷集结:印度尼西亚的椰糖龙缀着珊瑚状糖花,埃及的蜂蜜糖龙裹着金箔碎屑,西班牙的杏仁糖龙带着摩尔式花纹……最让她心动的是日本匠人寄来的和纸糖龙,薄如蝉翼的糖片上用食用金粉绘着浮世绘纹样,装在定制的桐木匣里,需恒温恒湿保存。

“冷链车明天到,特意加了防震层。”她揉了揉发酸的太阳穴,“不过荷兰那件奶酪糖龙有点麻烦,保质期只有十天,得开展前一天空运过来。”

挂了电话,温如霜走到工作台前,那里摆着她为展会设计的核心展品——一条“融合龙”。龙身用传统麦芽糖浇筑,鳞片却是用风痕研发的可食用荧光材料制作,在暗处会浮现出各国标志性建筑的轮廓。她拿起细竹刀修整龙角,刀刃划过糖面的脆响,与远处科技工坊传来的代码敲击声遥相呼应。

展会前一周,双生谷彻底陷入忙碌。线下展区的主体结构已经完工,温如霜带着十名民俗讲解员做最后彩排。“这里要重点讲清,巴西糖龙的红色不是朱砂,是胭脂虫提取物,这和当地的玛雅文化有关。”她站在“洲际对话”展区中央,指着墙上的电子地图,地图上闪烁的光点正实时更新全球展品的运输轨迹。

隔壁的科技工坊里,风痕正戴着VR设备调试虚拟制作系统。“手腕再抬高五度,熬糖的虚拟气泡效果会更真实。”他对着麦克风指导程序员,眼前的虚拟空间里,一条数字糖龙正随着他的手势逐渐成型。为了让不同年龄层的观众都能上手,他特意设计了三种难度模式:儿童版有自动塑形辅助,专业版还原古法七十二道工序,大师版则开放自定义原料配比。

“测试一下多语言切换。”风痕摘下设备,汗水顺着下颌线滴落。系统突然弹出一条报错提示,他皱眉点开,发现是阿拉伯语界面的“熬糖”术语翻译出现偏差。“得找阿语分校的老匠人确认,不能让文化细节出纰漏。”他边说边拨通了迪拜传承人的视频电话。

开展前一天,意外还是发生了。荷兰的奶酪糖龙在运输中遭遇颠簸,尾部出现裂痕。温如霜看着保温箱里残缺的作品,指尖发凉——这位荷兰匠人已经八十岁,这可能是他最后一件跨国参展的作品。

“别急。”风痕赶过来时,手里拿着平板电脑,屏幕上是用3d扫描技术重建的糖龙模型,“我们可以用可食用修复胶补形,再用AR技术做视

温馨提示:亲爱的读者,为了避免丢失和转马,请勿依赖搜索访问,建议你收藏【dq54网】 www.dq54.com。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!

请勿开启浏览器阅读模式,可能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