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578集:记忆续存(1 / 3)

逸霄 竹晴园 2345 字 12天前

温如霜将最后一页采访稿叠好,塞进印着糖龙暗纹的牛皮纸档案袋时,窗外的蝉鸣正织得密不透风。档案袋上“林小满”三个字的墨迹未干,旁边贴着枚小巧的糖纸贴纸——那是女孩昨天当场用熬化的草莓味糖料拓印的,边缘还带着手工剪裁的毛边。

“最后一位年轻匠人采访收尾,”她对着手机那头的风痕轻声说,指尖拂过档案袋上的糖纸,“现在就差你的VR场景了。”

电话里传来键盘敲击的轻响,风痕的声音混着机器启动的低鸣:“刚把陈老爷子的老作坊场景调试完,正准备去对接林小满的工作室。对了,博物馆那边催着要‘新老对比展’的方案,咱们得加快进度。”

温如霜应着,起身将一摞档案袋放进书柜。最上层的玻璃格里,摆着二十年前陈老爷子亲手做的迷你糖龙,龙鳞已经氧化得有些发黄,却依旧能看出当年利落的刀工。这是“糖龙匠人记忆计划”最初的缘起——三年前,那位年过八旬的老匠人彻底握不住糖勺时,风痕用VR技术复刻了他布满老茧的双手制作糖龙的过程,温如霜则整理了他口述的七十载技艺生涯,共同建成了糖龙记忆博物馆的核心展区。而如今新增的“年轻匠人记录”板块,正是为了填补传统与当下的断层。

第二天清晨,温如霜带着相机来到城郊的文创园,林小满的“小满糖事”工作室就在这里。推开玻璃门,甜香混着咖啡味扑面而来,与老作坊里纯粹的麦芽糖气息截然不同。二十七岁的林小满正蹲在地上,给一只陶瓷糖罐描边,罐身上的糖龙没有遵循传统的张牙舞爪造型,而是蜷成了可爱的团龙模样,龙角处还点缀着樱花纹样。

“温老师,你来啦!”林小满直起身,指尖沾着淡粉色釉料,“昨晚试了新的糖料配方,加了点樱花蜜,你尝尝?”

她递过一只巴掌大的糖龙,温如霜接过时微微一怔——糖体是半透明的淡粉色,咬下去没有传统硬糖的硌牙感,反而带着一丝软糯,樱花的清香在舌尖慢慢散开。“这口感很特别,和传统硬糖差异很大。”

“对呀,”林小满眼睛发亮,拉着她走到工作台前,“现在年轻人不喜欢太硬的糖,我就试着改良了熬糖的温度曲线,把传统的‘七分熬’改成了‘六分半’,再加些天然花蜜调口感。你看这些糖罐,都是我和陶艺师合作的,顾客买了糖龙,还能把罐子当收纳盒,就不会吃完就扔了。”

温如霜打开录音笔,镜头对准工作台上的设计图:“你为什么会想到把糖龙和陶艺结合?老一辈匠人可能更注重技艺本身的纯粹性。”

“纯粹性很重要,但传承不能只靠情怀。”林小满拿起一支马克笔,在设计图上圈出龙尾的纹样,“我奶奶就是做糖龙的,她的手艺特别好,可年轻时攒下的糖模子,现在好多年轻人见都没见过。我想让糖龙‘活’在日常里,不是只能摆在博物馆里看的展品。”她顿了顿,指尖划过奶奶留下的旧糖模,“不过传统技法我没丢,你看这龙鳞的叠压顺序,还是按奶奶教的‘下压上、左覆右’来的。”

温如霜认真记录着,相机快门声不时响起。她注意到工作室的墙上挂着两张照片,一张是林小满跟着奶奶学做糖龙的旧照,小女孩踮着脚够工作台,手里攥着小小的糖勺;另一张是她在文创市集上的照片,摊位前围满了年轻人,大家举着手机对着樱花糖龙拍照。这两张照片的反差,正是她想要捕捉的传承密码。

离开文创园时,风痕的消息刚好发来:“工作室的三维扫描快结束了,过来看看?”

温如霜赶到时,风痕正戴着VR眼镜,在虚拟场景里调整灯光角度。扫描设备的激光束在工作室里游走,将工作台、糖模架、甚至墙上的照片都精准复刻进系统。“你看这里,”风痕摘下眼镜,示意她戴上,“林小满的工作台比陈老爷子的高十厘米,符合现代人的

温馨提示:亲爱的读者,为了避免丢失和转马,请勿依赖搜索访问,建议你收藏【dq54网】 www.dq54.com。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!

请勿开启浏览器阅读模式,可能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