和数字库要像左右手。”温如霜把打印好的手册递给风痕,手册附录里印着数字库的使用指南,“社区馆不用花钱买设备,用普通电脑就能调用3d模型,连讲解用的平板电脑都能申请补贴。”风痕点开后台数据,已有五个城市的社区提交了申请,其中一个四线城市的负责人留言:“我们这儿没人会做糖龙,但有了数字库,孩子能亲眼看见匠人怎么做。”
首个连锁馆落地在南方小城兰溪。温如霜带着团队提前一周到场,从展柜摆放的角度到讲解员的语气语调,逐一对照手册调整。风痕则手把手教当地工作人员使用数字库,当《百子闹春》的3d模型投射在墙面,孩子们踮着脚伸手去摸,惊呼声让整个场馆都亮了起来。开馆当天,兰溪的非遗传承人特意送来本地特色的红糖,说要加到糖龙创作里,“这才是咱们自己的博物馆”。
问题也随之而来。北方某社区馆反馈,数字库在低温环境下加载缓慢;西部山区的馆反映,网络信号弱,视频总卡顿。风痕连夜升级系统,优化了模型压缩技术,把高清视频转成适配低网速的版本,还加了离线下载功能。温如霜则在手册里补充了“地域适配细则”,针对北方干燥气候,把展品维护周期缩短到两个月,建议用加湿器调节展柜湿度。
连锁化的脚步越走越快。苏州的馆结合园林文化,做了“糖龙绕亭台”的特展;成都的馆把糖龙和蜀绣结合,推出联名文创;哈尔滨的馆在冬天搞起“冰糖龙”体验活动,用特制糖膏在低温下塑形。温如霜的手册已经更新到第三版,新增了“文创开发规范”,明确“衍生品需保留核心技艺元素,禁止过度商业化”;风痕的数字库展品突破了两百件,还接入了VR设备,观众能“走进”虚拟工作室,亲手模拟做糖龙。
当第十个城市的连锁馆在青岛揭牌时,温如霜和风痕站在海边的场馆里,望着墙上的电子地图,十个光点像星星一样散落在中国版图上。一个小姑娘戴着VR眼镜,跟着虚拟匠人学捏糖龙,不小心“捏断”了龙须,急得叫起来,旁边的讲解员笑着指导她调整手势。不远处,青岛本地的匠人正在直播创作,镜头对着数字库投射的3d模型,弹幕里满是“想学”“在哪能看实物”的提问。
“你看,”风痕指着后台弹出的新申请,有二十多个社区正在排队,“手册和数字库真的起作用了。”温如霜拿起桌上的糖龙小摆件,是青岛馆刚做的,龙嘴里含着一颗小小的贝壳,带着海风的味道。她忽然明白,标准化从不是复制,而是给每个社区一个支点,让糖龙的微光能照进不同的角落。
夜幕降临,场馆的灯光透过玻璃洒在街道上,与远处的海浪声交织在一起。温如霜翻开笔记本,新的一页写下:“下一步,推动数字库与校园合作,让糖龙走进课堂。”风痕的手机响了,是兰溪馆发来的视频,孩子们围着刚做好的“桂花糖龙”,脸上沾着甜甜的糖霜,像极了当年他们初开馆时的模样。
糖龙的热气,正从一个社区,蔓延到更多更远的地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