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575集:社区升级(1 / 2)

逸霄 竹晴园 1508 字 12天前

糖龙微光:从一馆到百城

温如霜用指尖拂过“社区糖龙微型博物馆”入口处的铜制铭牌,冰凉的触感里藏着三年光阴。玻璃橱窗内,那柄被誉为“镇馆之宝”的《百子闹春》糖龙仍泛着琥珀色的光泽,龙须细如发丝却根根挺立,是老匠人周松年耗半月心血的杰作。馆内传来孩童们围着讲解员惊叹的声音,与墙上挂着的“非遗活态传承示范点”牌匾相映成趣。

“数据出来了,上月接待量破万,周边社区居民复访率37%。”风痕的声音从身后传来,他手里的平板亮着运营报表,“咱们当初赌对了,社区真的需要这样的‘文化客厅’。”

温如霜回头,望见他镜片后难掩兴奋的眼神,嘴角弯起弧度。三年前,两人顶着“非遗小众难存活”的质疑,把周松年等几位老匠人的工作室一角改造成博物馆,没想到竟成了社区最热闹的地方。但这份热闹背后,她早已察觉隐忧:“你看城西分馆的反馈,展品三个月没更新,老观众都问‘是不是换汤不换药’;还有新招的讲解员,有人把糖龙的历史说错了,有人只会背稿子。”

风痕的笑容淡了些。上个月去邻市交流,当地社区想复制他们的模式,却连“展品该怎么选、怎么换”都问不出标准答案。“零散的经验撑不起更多馆。”他摩挲着平板边缘,“如霜,你之前提的‘标准化’,该动真格了。”

当晚,温如霜在书房铺开厚厚的笔记本,把三年来的运营日志逐页拆解。从开馆前的展品筛选——“优先选兼具技艺代表性与故事性的作品,老匠人日常创作的‘随手作’比精品更能体现活态传承”,到每日的展品维护——“糖制品需置于22c恒温展柜,每日9点用无绒布轻拭防尘”,再到讲解服务的细节——“对儿童用‘糖龙怎么长出龙须’的比喻,对老人侧重‘过去庙会吃糖龙的习俗’”,密密麻麻的字迹爬满了纸页。

最棘手的是展品更新周期。糖龙易受潮变质,精品摆件最多保存半年,而老匠人产量有限,不可能无限供应。她对着日历画圈,突然想起周松年说过“四季糖龙各有讲究”,灵感瞬间迸发:按节气划分更新主题,春分用嫩绿色糖膏做“踏青龙”,冬至用加了芝麻的深褐色糖膏做“守岁龙”,既符合非遗时令特色,又能形成固定期待。她在手册里明确:“核心展品每季度更新,互动区体验展品每月轮换,临时特展每半年一次,同步联动社区匠人现场创作。”

讲解流程的标准化更需巧思。她拒绝了简单的“背诵脚本”模式,设计出“1+3+N”框架:“1”个核心故事(如本地糖龙起源),“3”个必讲知识点(原料演变、关键技艺、文化寓意),“N”个弹性延伸话题(根据观众年龄、兴趣灵活调整)。为了验证可行性,她拉着风痕模拟讲解,他故意装作不耐烦的中学生提问“学这个能赚钱吗”,她笑着回应:“你看周爷爷的徒弟,现在开直播教糖龙,一个月能有好几千收入呢。”

风痕的“共享数字展品库”则在技术难题中磕磕绊绊。最初想直接扫描实物,但糖龙表面的光泽在镜头下总显得失真。他带着团队泡在工作室,跟着匠人学熬糖、塑形,终于找到诀窍:用三维激光扫描结合热成像技术,精准捕捉糖膏冷却时的纹理变化。第一个入库的3d模型是《蛟龙出海》,放大百倍后,龙鳞的层次感清晰可见,连匠人手指按压的痕迹都历历在目。

更费心思的是匠人访谈视频。他特意避开说教式采访,让老匠人们聊“第一次做坏糖龙被师父骂”“庙会时被孩子围着要糖吃”的往事。周松年在镜头前演示“吹糖龙”绝技,鼓起腮帮子把糖坯吹成中空,再用剪刀剪出龙须,末了笑着说:“这手艺不是古董,得让年轻人觉得有意思。”这些视频配上中英字幕,还加了互动标签,点击“熬糖步骤”就能弹出详细图解。

“标准化手册

温馨提示:亲爱的读者,为了避免丢失和转马,请勿依赖搜索访问,建议你收藏【dq54网】 www.dq54.com。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!

请勿开启浏览器阅读模式,可能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