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573集:生态升级(2 / 4)

逸霄 竹晴园 2795 字 13天前

卵晒死,这样来年种甘蔗,虫害也少。”

温如霜把这些细节一一记在本子上,还拍了稻田的照片,连李老汉用的肥料配比都问得清清楚楚。临走时,李老汉给她装了一袋自己留的稻种:“这是‘早优8号’,抗病性强,产量也高,你回去先试种一小块,不行再调整。”

回到基地,温如霜立马找王伯商量,想把靠近河边的十亩甘蔗地改成稻田。可王伯一听就摇头:“温小姐,这不行啊!那十亩地是咱们今年的主力产区,要是改种水稻,下半年的糖料至少少三成,工坊那边肯定不答应。”

“王伯,眼光得放长远点。”温如霜把李老汉的话复述了一遍,又拿出土壤检测报告,“现在这地已经快种不动了,再种一年,就算能收,糖料品质也得下降。咱们先试种十亩,要是成功了,明年再扩大面积,到时候土壤肥了,糖料产量和品质都能上来,比现在划算多了。”

王伯还是犹豫,他种了一辈子糖料,从没试过种水稻,心里没底。温如霜知道他的顾虑,拉着他去了河边的地:“你看这地,靠近河边,灌溉方便,正好适合种水稻。咱们就试半年,要是真不行,明年还种甘蔗,行不行?”

看着温如霜诚恳的眼神,王伯终于点了头:“行,我信你一次。不过,种水稻的活我不熟,还得靠你多费心。”

接下来的半个月,温如霜几乎天天泡在田里。翻地、灌水、育苗、插秧,她跟着从邻县请来的稻农学,手上磨出了水泡,晒得比王伯还黑。王伯看她这么拼,也主动过来帮忙,跟着学插秧的技巧。

可刚插完秧没几天,就出了问题——田里的秧苗开始发黄,有的甚至蔫了。温如霜急得睡不着觉,半夜还去田里看。风痕看她着急,陪着她一起查原因,最后发现是田里的水太满,把秧苗的根泡烂了。

“李伯说水稻喜水,但没说要一直泡着。”温如霜蹲在田边,看着发黄的秧苗,声音有点低落,“是我没经验,把水放多了。”

风痕拍了拍她的肩膀,拿出平板调出水稻种植的资料:“别着急,咱们现在把水排掉一部分,再撒点生石灰消毒,应该还能救。下次我跟你一起去请教李伯,多问几遍总没错。”

两人连夜排掉田里的积水,又撒了生石灰。第二天一早,温如霜又去了李家庄,这次风痕也跟着去了。李老汉听了情况,笑着说:“傻丫头,水稻是喜水,但根系也需要呼吸,水不能没过秧心,得留着一寸的水面。”

按照李老汉的指导,温如霜调整了田里的水位。又过了半个月,秧苗慢慢转绿,长出了新的叶片。看着田里生机勃勃的稻苗,王伯终于松了口气:“温小姐,没想到这水稻还真能种活,看来你的法子是对的。”

温如霜笑了,眼里满是欣慰:“等秋收了,咱们就知道这地养得怎么样了。”

这边温如霜忙着稻糖轮作的试验,风痕也没闲着。他带来的智能虫情监测系统,是由六个监测站组成的,每个监测站都有摄像头、温湿度传感器和虫情诱捕灯,能实时捕捉田间的虫情数据,还能通过5G传到后台。

可安装的时候就遇到了麻烦——基地的田埂高低不平,有的地方信号不好,监测站的太阳能板也容易被树枝挡住。风痕带着技术员小周,在田里跑了两天,才选定了六个安装点:三个在甘蔗地,两个在稻田,一个在基地的仓库旁边。

安装好的第一天,监测系统就传来了数据。风痕打开后台,看到屏幕上显示甘蔗地里有少量蚜虫,还附带着清晰的照片。他立马通知王伯,让农户们手动摘除有蚜虫的叶片,不用喷药。

王伯半信半疑:“就这么摘?能除干净吗?以前一有蚜虫,都得喷药才行。”

“王伯,你看这数据。”风痕把平板递给王伯,“现在蚜虫才刚开始出现,数量少,手动摘除

温馨提示:亲爱的读者,为了避免丢失和转马,请勿依赖搜索访问,建议你收藏【dq54网】 www.dq54.com。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!

请勿开启浏览器阅读模式,可能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