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570集:应急升级(1 / 3)

逸霄 竹晴园 2114 字 12天前

糖龙暖灾年

温如霜把一叠厚厚的反馈表摊在工作室的木桌上时,窗外的梧桐叶正被初秋的雨打湿,贴在玻璃上像一片片深绿的泪痕。表格边角被手指摩挲得发卷,每一页都记着志愿者从灾区回来后的口述,红笔圈出的问题密密麻麻——“重灾区山路狭窄,金属模具磕磕碰碰,有志愿者摔了一跤,模具变形没法用”“遇到失去亲人的孩子,拿着糖龙也不说话,我们不知道怎么劝”“老模具太重,背包里塞了急救用品就装不下,只能放弃带”。

风痕刚从五金厂回来,工装裤上还沾着铝屑,他俯身拿起最上面一张反馈表,指尖停在“模具重量”那栏的数字上:“上次去清河镇水灾,我就觉得旧模具太沉,志愿者小姑娘背了半程就喘,现在看来不是个例。”

温如霜点点头,从抽屉里拿出一个泛黄的笔记本,里面夹着张照片——去年冬天雪灾,一个穿红棉袄的小女孩抱着刚做好的糖龙,眼睛却盯着远处救援车的方向,没半点笑意。“糖龙能让他们暂时忘了饿,却解不了心里的慌。有个志愿者说,有位老奶奶拿到糖龙,突然哭着说‘以前我孙女也爱抢着做这个’,志愿者只能站在旁边递纸巾,不知道该说什么。”她的声音轻下来,指尖划过照片里女孩冻得发红的脸颊,“我们得改,不只是改模具,还要让这个疗愈包真能‘疗愈’。”

那天晚上,工作室的灯亮到后半夜。木桌上并排放着旧模具和一堆图纸,风痕用铅笔在纸上画着折叠结构,橡皮擦得纸都起了毛:“得用轻质合金,厚度控制在两毫米以内,折叠后能塞进急救背包的侧袋。”他拿起旧模具比划,“你看,现在这个底座是固定的,改成三段式折叠,卡扣要牢固,展开后不能晃,不然做糖龙的时候会歪。”

温如霜坐在旁边,笔记本摊开,上面写着“心理疏导话术”几个大字。她翻着之前找心理医生借的《灾后心理干预手册》,又划掉“避免提及灾害细节”这句——太生硬了,受灾的人需要的不是回避,是有人愿意听他们说。她想起小时候奶奶教她做糖龙时说的话:“糖要慢慢熬,心要慢慢暖。”或许话术里该多些“慢慢来”的温柔,少些教条。

第二天一早,温如霜就去了市心理援助中心,找相熟的李医生。李医生听完她的想法,从文件柜里拿出一叠案例:“灾后尤其是孩子,对‘动手’的接受度比‘说话’高。你可以让志愿者先不说太多,陪着一起做糖龙,比如问‘你想给糖龙画什么样的眼睛呀’,比直接问‘你还好吗’管用。”他指着案例里的一段话,“对老人,要多提‘熟悉的东西’,比如‘您以前在家是不是也常做甜食呀’,勾起他们对正常生活的回忆,比空泛的安慰好。”

温如霜把这些话都记在笔记本上,回去的路上,路过一家幼儿园,看见老师带着孩子做纸船,蹲下来和哭闹的孩子说“我们一起把船画得漂漂亮亮,让它载着你的小愿望好不好”。她突然停下脚步,掏出手机记下来——话术里得有“邀请参与”的句子,让受灾群众从“被动接受”变成“主动参与”,哪怕只是选糖龙的颜色,也是一种力量感的找回。

与此同时,风痕在五金厂的车间里熬了三天。第一次做的折叠模具卡壳了,展开时总在中间的关节处卡住,他拆了又装,手指被合金边缘划了道小口子,也没顾上贴创可贴。“得加个弹簧扣,”他对着图纸琢磨,“展开时能自动扣紧,收的时候按一下就能折回去。”五金师傅拿着他画的草图摇头:“这么薄的合金加弹簧,容易断啊。”风痕没放弃,找了三种不同硬度的弹簧,一个个测试,最后选了最细的锰钢弹簧,焊在模具内侧,既不占地方,又能保证弹性。

速溶糖料的问题也得解决。之前用的块状糖料需要煮,灾区没条件生火,风痕试过用麦芽糖粉加葡萄糖,但冲调后太稀,做不成型。他去食品厂找老师傅请教

温馨提示:亲爱的读者,为了避免丢失和转马,请勿依赖搜索访问,建议你收藏【dq54网】 www.dq54.com。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!

请勿开启浏览器阅读模式,可能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