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568集:标准升级(3 / 4)

逸霄 竹晴园 2455 字 15天前

糖龙工坊里,温如霜现场演示了如何根据不同国家调整糖龙花纹——给埃琳娜做的糖龙,她加了欧洲传统的卷草纹,却避开了象征死亡的黑色;给旁边的日本学员做的糖龙,则用了樱花纹,花瓣数选了单数。

“这些细节,在其他非遗技艺的规范里很少见。”埃琳娜拿着规范手册,翻到“文化适配表”那一页,“很多时候,非遗走不出去,不是因为技艺不好,是因为不懂当地的文化。你们把这些写进规范,等于给糖龙安了一双能走遍世界的脚。”

风痕则展示了数字设备的多语言界面和稳压功能。他把设备调到法语,界面立刻切换,连“熬糖时的搅拌方向”都有详细的动画演示;他又模拟了电压波动,可熬糖炉依旧稳定运行。“我们做的不是冰冷的标准,是能跟着人走的规范。”风痕说,“比如这个手语视频,就是纽约分校的听障学员提的建议。传承要是落下一个人,就不算真正的传承。”

埃琳娜看完,在评审表上写下了“通过”。她告诉温如霜和风痕,这份规范将被纳入《国际非遗技艺交流手册》,成为跨国传承的通用指南。“以后其他非遗技艺要走出去,你们的糖龙规范,就是最好的参考。”

那天晚上,双生谷的糖龙工坊里亮着灯。温如霜和风痕坐在桌边,翻着海外分校发来的消息——吉隆坡分校用螺旋纹做的糖龙,成了当地华人社团的吉祥物;巴黎分校的听障学员,用手语视频学会了制作糖龙,还在当地的非遗展上拿了奖;悉尼分校的毛利族学员,把大象纹的糖龙送给了部落首领,首领说“这是不同文化的握手”。

风痕指着电脑上的规范文档,突然笑了:“你还记得最开始,我们就想补几个字吗?现在倒好,成了一本‘糖龙百科’。”

温如霜也笑了,她拿起一块刚做好的糖龙,咬了一口,甜意里带着点焦糖的香。“其实不管规范有多厚,核心还是那四个字——‘传承’和‘尊重’。”她望着窗外的星空,“以后会有更多人带着糖龙走出去,也许他们会在规范的基础上,做出更有当地特色的糖龙。可只要他们记得,做糖龙之前要先懂当地的文化,要让技术为传承服务,我们的事就没白做。”

风痕握住她的手,两人的指尖都沾着点糖浆,黏糊糊的,却很暖。工坊里的熬糖炉还在冒着细泡,琥珀色的糖浆在锅里缓缓流动,像一条跨越山海的河,带着糖龙的甜,流向更远的地方。

几个月后,当《国际非遗技艺交流手册》正式出版时,温如霜收到了埃琳娜寄来的样刊。在糖龙规范的扉页上,埃琳娜写了一句话:“真正的非遗传承,不是把技艺封在玻璃柜里,是让它带着文化的温度,走进不同人的生活里。”

温如霜把样刊放在工坊的展示架上,旁边摆着那只吉隆坡分校最初惹争议的糖龙。如今,那只糖龙旁边多了一块牌子,上面写着:“每一条糖龙,都该懂它要去的地方。”

风痕走过来,递给她一台新做的智能熬糖炉,界面上多了个“文化地图”功能。“以后学员打开设备,点一下所在的国家,就能看到当地的文化故事。”他笑着说,“比如点摩洛哥,就会讲‘为什么当地的糖龙不能用五角星纹’。”

温如霜点点头,打开“文化地图”,指尖划过屏幕上的一个个红点。她知道,这些红点背后,是一条条即将被制作出来的糖龙,它们会带着不同的花纹,说着不同的语言,却都藏着同一份匠心——那份让传统活在当下,让文化跨越山海的匠心。

工坊外的阳光正好,有个新来的学员正在练习画龙纹。温如霜走过去,看着他笔下的龙腹,画的是螺旋纹,流畅又好看。“这是吉隆坡的适配花纹。”学员笑着说,“我看了规范里的文化适配表,觉得这个花纹既好看,又不会犯忌讳。”

温如霜笑着点头,心里想起埃琳娜说的话。原来,

温馨提示:亲爱的读者,为了避免丢失和转马,请勿依赖搜索访问,建议你收藏【dq54网】 www.dq54.com。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!

请勿开启浏览器阅读模式,可能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