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565集:老年传承(1 / 3)

逸霄 竹晴园 1966 字 12天前

银发糖龙:老手艺里的新温度

初秋的阳光透过双生谷糖龙工坊的木窗,在青砖地上投下细碎的光斑。温如霜蹲在工坊角落,手里捏着半截冷却的糖坯,眉头轻轻蹙着——方才社区居委会送来的统计表上,六十岁以上参与糖龙技艺体验的老人,全年不足十人。

“又在琢磨老年传承的事?”风痕端着两杯菊花茶走过来,金属框架的眼镜反射着屏幕蓝光,他刚结束“糖龙数字师徒系统”的迭代测试,手指还沾着调试时的糖霜,“刚看你对着统计表发呆半小时了。”

温如霜接过茶杯,指尖触到温热的杯壁,思绪却飘到上周遇见的场景:社区广场上,几位老人围着糖龙展示台看了许久,有位戴老花镜的奶奶想伸手摸一摸糖龙尾巴,却被身边的老伴拉住:“别碰坏了,这精细活儿哪是咱们老太婆能学的。”

“不是学不会,是我们没给他们能学的条件。”温如霜把统计表推到风痕面前,指尖点在“操作复杂”“工具不适”“体力不足”那几栏,“你看,老人们说熬糖要盯着火候,眼睛受不了;塑形要弯腰前倾,腰杆撑不住;就连操作台高度,都是按年轻人的标准做的。”

风痕低头看着表格,手指在桌面轻轻敲击。他想起去年陪爷爷去木雕馆,七十岁的老人想试试刻刀,却因为工作台太矮,弯着腰没刻三分钟就直不起身。“我有个想法。”他突然起身走到绘图板前,拿起铅笔快速勾勒,“我们可以做‘适老改造’——从工具到步骤,全按老人的需求来。”

接下来的半个月,双生谷工坊成了“适老实验室”。温如霜把传统糖龙制作的十二道工序写在白板上,逐道拆解:熬糖环节,她将“小火慢熬四十分钟”改为“恒温电灶定时加热”,省去老人持续盯守的麻烦;塑形环节,把“徒手拉糖”简化为“模具初定形+手工修细节”,减少体力消耗;就连最考验眼力的“糖龙纹绘制”,她都换成了粗线条的简笔图案,还特意去眼镜店定制了一批带放大镜的木质手柄——放大镜嵌在手柄顶端,老人握着手柄画花纹时,视线能刚好落在笔尖。

风痕则一头扎进了制作台的改造里。他量了二十多位老人的坐姿高度,最终把操作台定为七十厘米,比传统操作台矮了十厘米;台面边缘加了弧形护边,防止老人起身时磕碰;最关键的是,他在台面下方装了可调节的脚踏板,老人脚踩踏板就能控制台面升降,不用弯腰就能拿到不同高度的工具。

“这叫‘久坐友好型’制作台。”风痕蹲在地上调试踏板弹簧,额角渗出细汗,“我还加了腰部支撑垫,老人坐两小时都不会累。”他示意温如霜坐下试试,当温如霜按下台面右侧的按钮,台面缓缓升起时,她忽然想起小时候外婆用的缝纫机——也是这样,轻轻一踩,针脚就跟着动了。

九月初九那天,“银发糖龙课堂”在社区活动中心开课了。温如霜特意选了重阳节,门口挂着红灯笼,上面贴着“糖龙贺寿”的剪纸。报名的老人来了十五位,最大的七十九岁,最小的六十二岁,手里都提着小布包,里面装着老花镜、保温杯,还有些人特意穿了新衣服。

“先别急着动手,咱们先认识糖料。”温如霜站在台前,手里举着透明玻璃罐,里面装着琥珀色的麦芽糖,“这是咱们南方的老糖料,比白糖更软,好塑形,对牙齿也友好。”她把糖料分给老人们,让他们先摸摸质感,有位戴假牙的张爷爷捏着糖料笑:“这玩意儿软乎乎的,跟我孙子吃的似的。”

风痕则在一旁帮老人们调整制作台:给李奶奶垫上增高坐垫,帮王爷爷调节放大镜角度,还特意把电熬糖灶的温度显示屏调大了三倍。“爷爷您看,这个红灯亮就是温度够了,不用凑那么近。”他扶着七十岁的赵爷爷的肩膀,指着显示屏上的数字,赵爷爷眯着眼睛看了看,笑着点头:“这下清楚了,以前看年轻

温馨提示:亲爱的读者,为了避免丢失和转马,请勿依赖搜索访问,建议你收藏【dq54网】 www.dq54.com。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!

请勿开启浏览器阅读模式,可能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