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564集:原料溯源(1 / 3)

逸霄 竹晴园 2144 字 12天前

温如霜把最后一页泛黄的《糖谱》合上时,指尖还沾着古籍特有的、混合着樟木与时光的气息。窗外的雨下了三天,双生谷糖龙工坊的青砖地上洇着湿气,连挂在梁上的糖龙模具都像是蒙了层薄雾,不复往日里晒足阳光后的清亮。

“还是没找到?”风痕端着两杯热茶走进来,玻璃杯中浮着的枸杞缓缓下沉,热气在冷空气中画出一道白痕。他把茶放在温如霜手边的案几上,目光落在摊开的古籍堆里——《糖谱》《蔗政全书》《天工开物》,书页上都贴着密密麻麻的便签,红笔圈出的“岭南蔗”“闽地糖霜”字样格外醒目。

温如霜摇头,指尖轻轻摩挲着《糖谱》封皮上磨损的烫金:“只说‘南方蔗甜,为糖之冠’,可南方太大了。上次去江南收的糖料,熬出来的糖龙总差口气,脆度够了,但尾端那点回甜像断了线似的,撑不起‘蜜脂龙’的名头。”

她起身走到工坊中央的展示架前,架子上并排放着三尊糖龙——左边是上个月用江南糖料做的,糖色偏浅,龙鳞的纹路虽清晰,却少了点温润;中间是三年前从民间收来的老糖龙,糖色呈琥珀色,哪怕过了这么久,凑近还能闻到淡淡的蔗香;右边是风痕用3d打印技术复刻的明清糖龙模型,细节精准,却少了点手工的温度。

“你看这老糖龙,”温如霜指着中间那尊,声音里带着点惋惜,“老匠人说,这是用‘古县蔗’熬的,可问起古县在哪,他只记得祖辈说过‘临江,多雾,蔗田绕山’。咱们找了大半年,连个确切地名都没有。”

风痕走到她身边,目光落在老糖龙的龙首上——龙角处有一道极细的裂痕,是岁月留下的痕迹。他忽然想起什么,从口袋里掏出手机,点开上周收到的邮件:“昨天省农科院的李教授发来消息,说他们在整理清代的农事档案时,发现一份《古县蔗考》,里面提到‘古县者,隶汀州,临闽江,年均雾日超百天,蔗生其中,汁多而甘,为明清贡糖产地’。”

温如霜猛地回头,眼里瞬间亮了:“汀州?闽江?那不是在福建西北吗?我去年去武夷山考察时,路过过类似的地方,山间全是蔗田,雾气绕着甘蔗叶转,看着就不一样。”

“要不要去看看?”风痕把手机递过去,屏幕上是李教授附的地图,红色标记点在闽江上游的一个小县城旁,“刚好下周我要去福州对接区块链技术的事,咱们可以顺道过去,实地看看蔗田。”

温如霜没等他说完,已经抓起案几上的背包,开始往里面塞笔记本和相机:“现在就走?雨好像小了。”

风痕看着她急切的样子,忍不住笑了——认识这么多年,她只要碰到跟糖龙有关的事,总像个揣着糖的孩子,眼里藏不住的热乎劲。他抬手看了眼手表:“今天来不及了,明天一早的高铁,我已经订好民宿了。对了,我把区块链溯源系统的初步方案也带上,要是真找到好糖料,刚好能试试对接。”

温如霜停下动作,回头看他:“你早有准备?”

风痕挑眉,晃了晃手机:“不然你以为我这几天熬夜改方案是为了什么?总不能等找到原料了,再手忙脚乱地搭系统。”

第二天清晨,雨彻底停了。高铁穿过闽北的群山时,窗外的景色渐渐变得湿润起来——远处的山峰被薄雾笼罩,山脚下的稻田泛着绿光,偶尔能看到成片的蔗田,甘蔗叶在风中轻轻摇晃,像一片绿色的海洋。

“快到了。”风痕指着窗外,远处的县城隐约可见,一条江水绕着县城蜿蜒,正是闽江。他们下了高铁,又转了半小时的汽车,才到了李教授提到的古县村。村子坐落在山坳里,村口有一棵几百年的老樟树,树干要三个人才能合抱,树下坐着几位晒太阳的老人,看到他们背着相机和背包,好奇地望过来。

“请问,这里种甘蔗的人多吗?”温如霜走上前,笑着

温馨提示:亲爱的读者,为了避免丢失和转马,请勿依赖搜索访问,建议你收藏【dq54网】 www.dq54.com。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!

请勿开启浏览器阅读模式,可能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