云端糖火:数字师徒:双生谷的雨季总是来得缠绵,雨丝像扯不断的银线,斜斜织在糖龙展馆的青瓦上。风痕盯着电脑屏幕上跳动的代码,眉头拧成了疙瘩,指尖在键盘上悬了许久,终究还是按了删除键。屏幕右下角的日历显示着“非遗传承调研第45天”,文件夹里存着二十多份来自偏远地区的问卷,最刺眼的是那句重复出现的留言:“想学制糖龙,可山太高,老匠人的门,我们够不着。”
温如霜推门进来时,手里的牛皮纸档案袋还沾着雨珠。她把刚整理好的民俗手稿放在桌上,瞥见风痕屏幕上的代码残骸,轻声问:“又卡住了?”
风痕揉了揉太阳穴,指着问卷里的文字:“你看,云南那个村寨的学员,为了学熬糖,要坐三天两夜的车来双生谷,回去没多久,刚记住的火候又忘了。还有青海的小伙子,说老匠人年纪大了,走不动山路,只能靠电话里‘大概七成热’‘差不多转三圈’的描述摸索,半年都没做出完整的糖龙。”
温如霜拿起一份问卷,指尖划过学员歪歪扭扭的字迹,沉默片刻后,从档案袋里抽出一张泛黄的纸:“这是我昨天整理的民国糖龙匠人手记,里面写着‘师徒相授,需眼观手教,火侯之妙,非言语可尽’。以前靠走村串户的匠人,现在交通方便了,可老匠人精力有限,学员又散在各地,传统的师徒模式,确实跟不上了。”
风痕猛地坐直身体,眼睛亮了起来:“如果把‘眼观手教’搬到线上呢?我之前做过3d打印糖龙的参数模型,要是开发一个系统,让老匠人能远程看到学员的操作,实时调整火候、力度,再把技艺要点做成数字教程,会不会能解决问题?”
温如霜顺着他的思路往下想:“光有技术操作还不够。上次有个学员问我,‘为什么糖龙要做九曲造型’,我才发现,他们学的只是手艺,不懂背后的民俗文化,这样传下去,糖龙就成了没有灵魂的糖块。要是能在系统里加个民俗知识环节,让学员边学手艺,边懂文化,传承才完整。”
两人一拍即合,当天就画好了系统框架图。风痕负责技术开发,把核心功能拆成了三部分:实时直播模块,支持4K高清画面,能放大熬糖锅的温度变化、学员手部的动作细节;参数同步模块,老匠人可以在后台设定温度区间、搅拌频率,学员设备上的传感器会实时提醒是否达标;视频回放模块,把关键步骤剪成碎片化教程,方便反复观看。
最麻烦的是实时互动延迟问题。风痕带着技术团队在展馆的小实验室里泡了半个月,每天对着熬糖锅测试信号。有次为了模拟偏远地区的弱网环境,他们故意把网络限速到2G,结果直播画面卡成了ppt,老匠人阿松在镜头前说“该关火了”,学员那边过了十秒才听到,糖已经熬焦了。
“这样不行,”风痕盯着满屏的延迟数据,头发乱糟糟的,“要是因为信号问题让学员白费功夫,他们只会更没信心。”
温如霜看着他桌上没吃完的泡面,突然想起调研时见过的卫星电话:“偏远地区是不是能用卫星网络?还有,能不能在系统里加个‘离线应急模式’,老匠人提前把关键步骤的参数和视频存在本地,学员就算断网,也能按预设的指导操作,等网络恢复了再上传操作视频,让老匠人点评。”
风痕茅塞顿开,立刻联系卫星通信公司,又修改了系统代码,加入离线缓存功能。阿松听说要测试系统,特意提前半小时到展馆,戴上老花镜,对着镜头反复练习“熬糖火候判断”的讲解。当云南的学员在镜头那头,按照阿松的远程指导,成功熬出琥珀色的糖稀,做出第一条迷你糖龙时,阿松激动得直抹眼泪:“这辈子没想到,我这手艺还能传到山那边去。”
解决了技术难题,温如霜开始打磨“民俗知识问答”环节。她翻遍了馆藏的三十多本民俗手稿,把问题分成了“