色纸条,备注写着“糖龙带着小树苗去沙漠,让沙漠变绿”。温如霜抹了抹眼角,把两封信叠在一起:“咱们得给这些孩子一个惊喜,不光是评奖,还要让他们的作品被更多人看见。”
他们在糖龙展馆开辟了“童心糖龙展区”,风痕用全息投影技术,让每个作品旁边都循环播放孩子录制的创作视频:有孩子举着“茶山龙”说“我想让全世界都知道云南的茶很好喝”,有孩子抱着“老巷糖龙”说“希望拆巷子的时候,能把糖龙放在新小区里”。温如霜还特意联系了当地报社,把优秀作品和背后的故事登在“校园版”,不少学校看到后,主动申请成为大赛合作单位,组织学生集体参赛。
大赛决赛那天,展馆里挤满了孩子和家长。温如霜穿着绣着糖龙纹样的旗袍,站在台上念获奖名单,念到“最佳环保创意奖”时,那个做“沙漠糖龙”的小男孩跑上台,手里还攥着个新捏的小糖树苗:“温阿姨,我能把这个种在展馆外面吗?等它长大,就和我的糖龙一起保护沙漠。”
风痕赶紧从后台搬来小花盆,陪着男孩把糖树苗种在展馆门前的花坛里。阳光洒在孩子仰起的脸上,也洒在周围孩子们举着的糖龙作品上——有的糖龙背着回收垃圾桶,有的糖龙缠着家乡的老藤椅,有的糖龙嘴里衔着小小的五星红旗。老匠人阿松站在人群里,笑着对身边的人说:“以前总怕这手艺断在我们手里,现在看,孩子们比我们会想,比我们做得好。”
颁奖结束后,温如霜和风痕坐在展馆的长椅上,看着孩子们在展区里追跑打闹,有的还拿着安全糖料互相分享创意。风痕掏出手机,翻着后台最新数据:“已经有五十八万孩子报名了,还有二十多个省市的教育局想把大赛纳入明年的‘非遗进校园’计划。”
温如霜望着花坛里的小树苗,手里捏着下午孩子送的“家乡糖龙”——龙身上刻着她老家的青石板路纹样。“你说,这些孩子长大以后,会不会记得自己小时候做过一条糖龙?”她轻声问。
风痕点点头,把之前那个迷你龙首递给她,龙首上还粘着她当初捏的小树叶:“会记得的。就像我们记得小时候吃过的糖,看过的老手艺一样。这些糖龙里藏着他们的家乡,藏着他们想保护的东西,只要这些还在,手艺就不会丢。”
暮色渐浓时,展馆的灯亮了起来,照在满墙的儿童糖龙作品上,像一片闪着光的童心银河。温如霜把迷你龙首放进展示柜,旁边摆着那封“老巷糖龙”的信,她在便签纸上写了句话贴在旁边:“糖会融化,但心里的龙不会。”
风痕看着她的字迹,突然想起大赛筹备时,她熬夜改主题方案的样子,想起她为了给孩子找安全材料,跑了十多家食品实验室的样子。他掏出手机,拍下满馆的糖龙和笑着的温如霜,在朋友圈里写:“最好的传承,是让孩子把热爱捏进糖里。”
评论区很快热闹起来,有家长晒出孩子在家做糖龙的照片,有老匠人说要开儿童糖艺课,还有海外糖艺爱好者问能不能参加明年的大赛。温如霜凑过来看,笑着拍了拍风痕的肩膀:“明年咱们把主题再加一个‘糖龙与世界’,让中国的糖龙,也能看见全世界的童心。”
风痕点头,目光落在花坛里的小树苗上,月光下,树苗的影子轻轻晃动,像一条刚睡醒的小龙,正朝着满馆的光亮,慢慢生长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