糖龙映童心
温如霜把最后一页“儿童糖龙创意大赛”主题策划案叠好时,窗玻璃上正凝着一层薄霜。双生谷的初冬总来得早,糖龙展馆里老匠人熬糖的焦糖香飘进办公室,混着她刚泡的陈皮茶气息,暖得让人心里发柔。
“‘糖龙与环保’‘糖龙与家乡’,这两个主题会不会太抽象?”风痕推门进来,手里拎着个印着“食品级安全认证”的纸箱,刚从材料实验室赶回来。他把纸箱放在桌上,掏出一小团米白色的软糖料,捏成个迷你龙首递过去,“你试试,新调的配方,甜度降了40%,就算孩子误食也不怕,还能自然降解。”
温如霜接过软糖料,指尖触到的触感像揉软的云朵,比传统糖料更有韧性,却不粘手。她想起上周去社区幼儿园调研,孩子们围着展示柜里的糖龙叽叽喳喳,有个扎羊角辫的小姑娘问“阿姨,糖龙会弄脏小河吗”,还有个男孩举着画满老槐树的画本说“我想让糖龙长我家院子里的树叶子”——正是这些话,让她敲定了大赛主题。
“不会抽象。”她把软糖料捏成片小树叶,贴在迷你龙首上,“孩子们对‘环保’的理解比我们直白,可能是捡过的塑料瓶,也可能是家门口的小树苗;‘家乡’更具体,是奶奶做的包子,是村口的石桥,这些都能变成糖龙的样子。”
风痕眼睛亮了亮,掏出平板电脑调出3d模型:“那我把材料分三类,基础款是这种可降解软糖料,配安全塑形工具;进阶款加了可食用色素,能调出大地色、草木色;还有亲子款,带简易3d打印模板,家长能帮孩子把家乡地标打印出来,粘在糖龙身上。”他顿了顿,又补充道,“所有材料都附检测报告,包装上印着卡通版‘使用指南’,连三岁孩子都能看懂。”
大赛报名通道开通那天,温如霜特意守在后台。早上八点刚过,报名数据就开始跳着涨,不到两小时就突破了一万人。她翻看着家长上传的“参赛意愿”,有写“想让孩子知道家乡的老手艺”,有写“孩子总玩电子游戏,想让他动手做点东西”,还有位爷爷留言“我小时候见过街头糖龙,想陪孙子做一个,也算圆个念想”。
风痕的材料仓库忙得热火朝天。他特意雇了两位有幼教经验的阿姨,把每份材料包都按“工具-糖料-说明书”分类装袋,还在袋子里塞了张手绘小卡片,画着温如霜设计的“环保小提示”:“用完的糖纸记得扔进可回收垃圾桶哦”。有天晚上他加班打包,发现仓库角落里堆着几箱破损的材料包,本来想直接丢弃,却想起温如霜说的“环保主题要落到实处”,便连夜联系手工坊,把破损的糖料重新融化塑形,做成小份试吃装,附在新的材料包里,备注“这是‘重生’的糖料,记得珍惜呀”。
开赛第三周,首批参赛作品陆续寄到展馆。温如霜和志愿者们拆包裹时,总被孩子们的奇思妙想惊得笑出声。有个来自浙江的小男孩,用绿色软糖料做了条“西湖龙”,龙鳞是一片片捏成的荷叶,龙尾缠着迷你断桥模型,底座上还刻着“不要乱扔垃圾,保护西湖水”;云南的小姑娘更巧,把家乡的普洱茶磨成粉掺进糖料,做出深褐色的“茶山龙”,龙背上驮着小小的竹篓,里面装着用红色糖料捏的樱桃——那是她跟着奶奶上山摘过的野果。
风痕负责给作品做“安全检测”,其实更多时候是在欣赏。有天他收到个裹着旧报纸的包裹,里面是个用硬纸板和糖料做的“老巷糖龙”:龙身是用灰色糖料捏的砖墙纹理,龙角是两根削尖的竹筷,龙眼睛居然是两颗洗干净的红豆。附信是个五年级的男孩写的,字迹歪歪扭扭:“我家住在老巷里,巷子要拆了,我想把巷子做在糖龙身上,这样就不会忘记了。”
风痕把这封信拿给温如霜看时,她正对着一份“沙漠糖龙”作品发呆——那是来自甘肃的孩子用黄色糖料做的龙,龙腹下粘着细小的绿