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544集:生态原料(2 / 3)

逸霄 竹晴园 1975 字 15天前

位传感器,积水到一定高度就会报警,还能自动打开排水阀,他说这比雇人看田还靠谱。”

雨渐渐小了,两人坐在田埂上,看着远处的蔗苗在雨雾里舒展叶片。“你说,我们这么做,算不算守住了老手艺的根?”温如霜忽然问。风痕望着田里的滴灌带,水流在夜色里泛着微光:“算吧。老匠人熬糖讲究‘守正出新’,种植也一样,守住生态的‘正’,用技术出‘新’,这样原料才能一直好下去,糖龙才能一直传下去。”

基地试运行的第一个月,就迎来了一场小考验。连续十几天没下雨,阿桂的甘蔗地却绿油油的,传感器监测到土壤湿度低于阈值,自动启动了滴灌系统,而旁边几户没装系统的农户,不得不每天挑水浇田。阿桂在田边跟邻居们炫耀:“你看我这甘蔗,比你们的高半头,还没费多少力气,手机上点一点,水就来了。”

温如霜则忙着推广生态种植法,她组织了一场“老法子新用”的培训会,请阿桂等老糖农来讲传统种植经验,再结合现代生态知识,教农户们用秸秆覆盖除草、用紫云英肥田。有农户担心成本高,温如霜算了一笔账:“秸秆是玉米收完剩下的,不用花钱;紫云英种子一亩地才十几块,却能少施一半化肥,算下来还省钱。”她还联系了县里的农产品检测机构,承诺基地的甘蔗检测合格后,会推荐给糖龙传承团队,收购价比市场价高两成。

这天,温如霜和风痕正在基地查看甘蔗长势,突然看到远处来了一群人,为首的是县农业局的张局长。“温博士、风工程师,你们这基地做得好啊!”张局长握着他们的手,“我们刚看了检测报告,你们的甘蔗含糖量高,还没有农药残留,是真正的绿色食品。县里打算把你们的模式在全县推广,还要申请省级生态农业示范基地。”

风痕打开手机上的管理系统,给张局长展示:“现在基地有50亩甘蔗,12个传感器,数据实时上传,我们还开发了‘溯源码’,消费者买糖龙时扫码,就能看到甘蔗是谁种的、怎么种的,从田间到成品全程透明。”

温如霜从包里掏出一本厚厚的《糖龙生态原料种植手册》,封面上印着双生谷的蔗田:“这是我们整理的种植方法,结合了传统经验和现代技术,打算免费发给农户,让大家都能种出好甘蔗。”

张局长翻着手册,频频点头:“好!你们这不仅是种甘蔗,是把非遗传承和生态保护结合起来了,值得推广!”

转眼到了甘蔗收获的季节,双生谷的蔗田里一片忙碌。阿桂拿着镰刀,砍倒一根粗壮的甘蔗,剥掉叶子,递到温如霜手里:“温博士,你尝尝,这甘蔗比往年甜!”温如霜咬了一口,清甜的汁水在嘴里散开,带着阳光和泥土的味道。风痕拿着手机,对着甘蔗上的溯源码扫了扫,屏幕上立刻显示出:“种植户:阿桂,种植时间:2024年3月,施肥:农家肥+紫云英,灌溉:智能滴灌,检测报告:合格。”

“走,我们去熬糖房!”温如霜拉着风痕,往村里的老熬糖房走去。老匠人阿松已经生好了火,一口大铁锅架在灶上,锅里是刚榨好的蔗汁,正冒着热气。“用新基地的甘蔗熬糖,看看怎么样!”阿松说着,拿起长勺,搅动着锅里的蔗汁。

蔗汁在铁锅里慢慢浓缩,颜色从浅黄变成深褐,甜香弥漫在整个熬糖房。阿松不时用勺子舀起蔗汁,滴在冷水中,观察糖的凝固度——这是老匠人传了几代的“看糖法”。“好了!”阿松大喝一声,把锅里的糖浆倒进铺着油纸的木模里,模具是风痕用3d打印的,刻着传统的龙纹,却比手工模具更精准。

糖浆在模具里慢慢冷却,风痕用手机拍下整个过程,上传到糖龙传承团队的官网。温如霜则在一旁给来参观的孩子们讲解:“这糖龙的原料,来自双生谷的生态基地,用老法子种植,智能技术灌溉,所以又甜又健康。”

温馨提示:亲爱的读者,为了避免丢失和转马,请勿依赖搜索访问,建议你收藏【dq54网】 www.dq54.com。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!

请勿开启浏览器阅读模式,可能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