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544集:生态原料(1 / 3)

逸霄 竹晴园 1975 字 12天前

青蔗映云:糖龙生态基地记

温如霜蹲在双生谷的田埂上,指尖捻起一撮褐色的泥土,在阳光下轻轻捻碎。风里裹着刚收割完晚稻的干爽气息,远处老糖农阿桂正扛着锄头走过,竹笠边缘垂下的蓝布带扫过田垄间丛生的狗尾草。“温博士,不是我说,这甘蔗要种得甜,还得靠老法子——施足农家肥,天旱了就挑水浇,哪用得上什么‘智能’?”阿桂的声音带着庄稼人特有的笃定,锄头往田埂上一拄,溅起几点泥星。

风痕从身后的田埂上走来,手里捧着的平板电脑还亮着,屏幕上是刚绘制完的灌溉系统模拟图。“阿桂叔,智能不是要取代老法子,是帮您省力气。”他蹲下身,指尖在屏幕上划开,“您看,这是土壤湿度传感器,埋在甘蔗根旁边,什么时候缺水,手机上能收到提醒,水泵自动转,不用您再半夜起来看田。”阿桂眯着眼睛凑过去,手指在屏幕上点了点,又飞快缩回来,像是怕碰坏什么精密物件:“这玩意儿……真比我这双眼睛准?”

温如霜把泥土凑到鼻尖轻嗅,泥土里带着腐叶的清香,这是她连续第三周来双生谷调研。自从上次在社区推广“低糖糖龙”时,有家长问起“糖料是不是绿色种植”,她就动了建立生态原料基地的念头——糖龙技艺要传承,源头的原料得干净,就像老匠人熬糖讲究“一锅清水、三斤好蔗”,缺了好原料,再精湛的手艺也出不了好糖。

“阿桂叔,您家种甘蔗用不用除草剂?”温如霜起身拍了拍手上的泥。阿桂挠了挠头:“以前不用,后来村里年轻人都出去打工,草长得快,不用除草剂跟不上趟。”温如霜从帆布包里掏出一本泛黄的线装书,是她从外婆家翻出的民国《糖蔗种植法》,书页上还留着外婆用红笔圈画的痕迹:“您看,这里写着‘蔗田除草,宜用手拔,辅以稻壳覆盖,既可保墒,又能肥田’。”她指着书里的插图,“现在我们可以用粉碎的玉米秸秆代替稻壳,成本低,还能让土壤更松软。”

风痕蹲在田边,用小铲子挖了个浅坑,把一个巴掌大的传感器埋进去,接上旁边的太阳能板:“这个传感器能测土壤湿度、温度,还有ph值,数据实时传到云端。比如甘蔗拔节期需要多浇水,传感器发现湿度不够,会自动打开田间的滴灌带,水直接流到根上,比漫灌省水三分之一。”他掏出手机,点开一个绿色的App,“您看,这是我给基地做的管理系统,您家的地在哪块,点开就能看数据,不会用的话,我教您孙女弄,年轻人一学就会。”

阿桂盯着手机屏幕上跳动的数字,又看了看田埂上刚铺好的黑色滴灌带,沉默了半晌:“要是真能省水省力气,我这两亩地就先试试。”

接下来的一个月,温如霜泡在双生谷的老糖农家,翻遍了他们珍藏的种植笔记,又去县档案馆查了明清时期的《糖业志》。她发现,老辈人种甘蔗有“轮作”的智慧——甘蔗种三年,就改种黄豆或油菜,让土地“歇一歇”,可后来为了提高产量,不少农户连年种甘蔗,导致土壤肥力下降。她还在一本清代的《农桑辑要》里看到,当时的糖农会在蔗田边种紫云英,这种草不仅能肥田,还能吸引蜜蜂授粉,“这就是最早的生态种植啊”,温如霜在笔记本上写下这句话,笔尖顿了顿,又补充道:“可现在年轻人没人知道这些了。”

风痕则带着技术团队在田里忙活,埋传感器、铺滴灌带、装太阳能水泵。有天傍晚,突然下起了暴雨,他想起田边刚装好的控制柜还没做防雨处理,抓起雨衣就往田里跑。等他赶到时,温如霜已经蹲在控制柜旁边,用塑料布把柜子裹得严严实实,裤脚全湿透了,头发上还滴着水。“你怎么来了?”风痕把自己的雨衣递过去。“我看雨下得大,怕你这‘宝贝’淋坏了。”温如霜笑着接过雨衣,“刚跟阿桂叔聊,他说以前遇到暴雨,蔗田会积水,得连夜挖沟排水,现在有你装的水

温馨提示:亲爱的读者,为了避免丢失和转马,请勿依赖搜索访问,建议你收藏【dq54网】 www.dq54.com。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!

请勿开启浏览器阅读模式,可能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