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模具边缘加了防滑手柄,方便村民操作。他又设计了小型电熬糖炉,温度能精准控制在120c,还加了自动搅拌功能,避免糖稀糊底。“这样就算没经验的人,也能熬出好糖稀,”风痕拿着样品给温如霜看,“成本也不高,一套工具下来也就两百多块。”
温如霜则整理了厚厚的培训资料,把“喜字糖龙”的民俗故事拆成简单的段子,比如“龙身绕喜字,夫妻永相守”,还编了口诀教村民记制作步骤。她还联系了县里的文旅局,争取到了一笔扶持资金,用来修缮村里的旧仓库——那是他们选好的工坊地址。
三个月后,他们再次来到清溪村。旧仓库已经被修缮一新,墙面刷成了米白色,窗户上贴着红色的糖龙剪纸。院子里摆着六张桌子,每张桌子上都放着风痕设计的熬糖炉和模具。村民们围在院子里,好奇地摸着新工具,周阿婆坐在轮椅上,由李建国推着,看着眼前的一切,笑得合不拢嘴。
培训从那天开始,温如霜每天早上给村民上课,先讲民俗故事,再教他们怎么跟游客介绍。“游客问糖龙为什么是琥珀色,你们就说,这是山里的甘蔗和麦芽糖熬出来的颜色,像太阳照在溪水上,”她拿着样品糖龙,手把手教村民怎么展示,“说话要亲切,不用背稿子,把自己知道的讲出来就行。”
风痕则负责教制作技术。他先演示怎么熬糖稀,按下熬糖炉的开关,看着糖稀慢慢融化,温度计上的数字稳定在120c。“你们看,等糖稀表面没有气泡了,就可以倒模具了,”他把糖稀倒进模具,轻轻震动几下,“这样糖龙脱模后才平整,没有气泡。”
村民们学得很认真。村里的王秀莲以前在城里的餐馆打工,因为要照顾孩子回了村,现在每天最早到工坊,跟着风痕学熬糖,不到一周就能独立做出完整的糖龙。“以前觉得这手艺难,没想到这么简单,”她拿着自己做的糖龙,笑得眉眼弯弯,“等游客来了,我就能赚钱了,不用再出去打工了。”
但也有村民犯了难。村里的老光棍张大叔,没读过多少书,记不住民俗故事,熬糖时总把温度调错。温如霜知道后,特意给他编了更简单的口诀:“温度看红灯,糖稀看泡泡,故事记一句,游客笑哈哈。”风痕则在他的熬糖炉上贴了红色贴纸,标着“120c”,还给他配了个计时器,到时间就会响。
一个月后,“清溪村糖龙民俗工坊”正式开业。温如霜联系了城里的旅行社,推出了“糖龙体验一日游”线路,第一批游客来了二十多人。王秀莲戴着围裙,站在桌子前,给游客讲解:“这是我们村的喜字糖龙,以前嫁闺女都要做,您看这龙身绕着喜字,象征日子甜甜蜜蜜。”
游客们围在桌前,跟着村民学做糖龙。一个小姑娘拿着模具,小心翼翼地倒着糖稀,风痕在旁边指导:“慢一点,别洒出来,倒满就行。”等糖龙凉透脱模,小姑娘举着自己做的糖龙,高兴地跟妈妈拍照:“妈妈,我做的糖龙真好看!”
中午,村民们给游客做了山里的家常菜,还端上了刚做好的糖龙当甜点。游客们咬着糖龙,甜而不腻,琥珀色的糖体里还能看到一丝丝的甘蔗纤维。“这糖龙比城里买的好吃多了,”一个游客边吃边说,“还能自己做,太有意思了。”
工坊开业第一个月,就接待了三百多名游客,村民们每人分到了两千多块钱。张大叔拿着钱,买了新的外套,还去镇上给村里的孩子买了糖果:“以前我一个人过,现在有了工坊,日子有盼头了。”
温如霜和风痕每个月都会来村里一次,看看工坊的情况,再给村民们更新培训内容。有一次他们来的时候,正好赶上村里的李小花出嫁,村民们在工坊里做了一百多个喜字糖龙,摆在婚车上,一路都甜香扑鼻。周阿婆坐在轮椅上,看着婚车远去,拉着温如霜的手说:“谢谢你啊姑娘,让我们村的糖龙又活