然想起什么,翻出手机里的照片——去年去汨罗江调研时,看到当地匠人做的艾草糖龙。匠人会在熬糖时加艾草汁,让糖龙带着草木香,还会在龙腹里裹一颗咸蛋黄,说是能祛暑辟邪。林砚当即拍板,用香云纱做端午龙纹的底布,先把艾草汁煮进纱线里,让布料自带草木香,再用盘金绣绣出龙的轮廓——金线要选细一些的,绣出来更灵动;龙腹处留一个月牙形的开口,里面缝上装着艾草香包的小锦囊,锦囊用的是细棉纱布,走动时风一吹,艾草香就会飘出来,夏天穿再合适不过。
三人一拍即合,接下来的三个月,工作室的灯几乎每天都亮到深夜。风痕负责收集各地的糖龙民俗资料,跑遍了江南的古镇,从苏州的糖画匠人那里学了糖龙的造型比例,又从杭州的老中医那里讨教了适合融入布料的草木染配方;林砚则专注于针法和面料的搭配,光是“清明柳龙”的柳叶,就试了二十多种绣法——平针绣太呆板,盘针绣太繁复,最后选了虚实绣,叶心用密针,叶缘用疏针,这样远看像糖雾凝成的柳叶,近看又能看清精致的针脚;温如霜则忙着整理节气资料,给每个节气的糖龙纹样配上对应的民俗故事,还特意去首饰店定制了小配饰——比如“芒种糖龙”的腰间,要挂一颗用蜜蜡做的“麦穗”,“秋分糖龙”的领口,要缀上用红玛瑙做的“石榴籽”。
筹备期间还出了个小插曲。风痕想在“元宵糖龙”的童装裙摆上,用真正的麦芽糖做装饰,可麦芽糖遇热会化,遇潮会粘,试了好几次都失败了。就在他愁眉不展时,温如霜带了位做糖艺的老手艺人过来。老人教他们用麦芽糖混合少量的食用明胶,加热后浇筑成小龙佩,冷却后再涂一层透明的食用蜡,这样既能保留麦芽糖的质感,又能防水防化。风痕试着做了一个,挂在童装的腰间,阳光一照,琥珀色的龙佩里仿佛藏着细碎的星光,好看极了。
三个月后,上海时装周的秀场后台,“锦绣龙章”系列的服饰挂满了衣架。风痕正帮模特调整“清明柳龙”礼服的腰带,青竹做的腰带泛着淡淡的竹香,坠着的小龙佩轻轻晃动,发出清脆的响声。林砚则在检查“冬至雪龙”大衣的针脚,指尖拂过欧根纱上的冰糖粒,确认没有松动。温如霜拿着平板电脑,上面是每个系列对应的民俗解说,准备待会儿发给媒体。
当秀场的灯光暗下来,音乐缓缓响起,第一位模特穿着“清明柳龙”礼服走上t台时,全场瞬间安静下来。礼服的裙摆长达三米,上面用虚实结合的针法绣着十二条柳龙,近看是精致的苏绣,龙鳞上的绿茶粉泛着淡淡的青,远看却像糖雾凝成的幻象,随着模特的步伐轻轻晃动;腰间的青竹腰带衬得模特身姿纤细,小龙佩在灯光下折射出细碎的光,龙角上的银铃发出细碎的响声,像是春天的风吹过柳枝;模特的头上没有戴复杂的头饰,只插了一根新鲜的柳枝,嫩绿的枝条垂在肩头,和礼服上的柳龙呼应,满是春天的气息。
“太美了……”台下有人轻声赞叹,手机的闪光灯此起彼伏。
紧接着出场的“冬至雪龙”大衣更是惊艳。林砚用双面呢做了大衣的主体,一面是纯黑的羊毛,质地柔软,另一面绣满了白色的糖龙纹样——龙身用白缎贴绣,鳞片是用碎冰糖粘成的,灯光下闪着晶莹的光;模特转身时,黑色与白色交替,仿佛龙在雪地中穿梭,灵动又神秘;衣领处用白狐毛做了毛边,毛缝里藏着细小的LEd灯珠,当秀场的灯光暗下来时,灯珠缓缓亮起,淡蓝色的微光从毛缝里透出来,像龙吐出的寒气,又像冬夜的星光,全场顿时响起了掌声。
最让观众动容的是“全场糖龙”童装系列。五个穿着汉服的小模特手拉手走上t台,汉服的裙摆上绣着圆滚滚的糖龙——龙身是淡粉色的,鳞片用的是亮片绣,走动时一闪一闪的,像元宵夜的花灯;每个小模特手里都提着一个迷你的纸灯笼,灯笼里装着真正的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