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520集:匠人聚会(1 / 3)

逸霄 竹晴园 2037 字 12天前

新老糖龙匠人交流会:传统与科技的传承对话

双生谷糖龙展馆的朱红大门早早敞开,檐角悬挂的糖色灯笼随风轻晃,映得馆内陈列的明清糖龙模具泛着温润光泽。展馆中央的圆形展台被收拾得格外整洁,台上铺着深棕色绸缎,摆放着三套物件——左侧是老匠人常用的黄铜熬糖锅、竹制塑形刀,中间是温如霜整理的民俗手稿,右侧则是风痕准备的笔记本电脑与3d打印迷你糖龙,新旧物件遥遥相对,恰似一场即将展开的传承对话。

辰时刚过,老匠人陆续抵达。阿松师傅背着磨得发亮的工具箱,手里攥着块用了三十年的木质糖龙印模,印模上“九转糖龙”的纹路虽有些磨损,却仍能看出当年的精致;来自邻县的李婆婆带着竹篮,里面装着她亲手熬制的麦芽糖,糖香顺着篮缝溢出,引得刚进门的年轻匠人频频回头。风痕穿着深蓝色工装,正蹲在展台旁调试投影设备,屏幕上循环播放着他用数字模型还原的糖龙制作流程;温如霜则身着浅青色旗袍,站在门口迎接众人,手里拿着泛黄的签到簿,每遇到一位老匠人,都笑着递上一杯温热的菊花茶,轻声询问他们的近况。

“人差不多到齐了,咱们的交流会就开始吧。”巳时一到,温如霜走到展台中央,温润的声音透过麦克风传遍展馆。她先是向众人躬身行礼,随后指着身后的展台说:“今天请大家来,一是想让老匠人多给年轻人传传经验,二是让风痕给大伙看看新工具,咱们一起聊聊,这糖龙技艺往后该怎么传下去。”话音刚落,台下便响起一阵掌声,阿松师傅还笑着喊了句“早该这么聊了”,惹得众人纷纷点头。

交流会的第一环节是老匠人分享经验。阿松师傅第一个走上台,他将黄铜熬糖锅放在展台上,又拿起竹刀,指着锅沿的弧度说:“这熬糖的锅得选厚铜的,受热才均匀,当年我师父教我时,特意让我用手摸锅沿,感受这温度的变化——熬糖最关键的就是火候,火大了糖会焦,火小了糖不粘,得像摸自家孩子的手似的,心里有数。”说着,他拿起一块麦芽糖,放在锅里轻轻搅动,“你们看,这糖熬到‘挂旗’的时候,就得转小火,再搅上一百八十圈,糖才会又糯又亮,做出来的糖龙才能立住形。”

台下的年轻匠人听得认真,有人拿出笔记本快速记录,有人用手机拍摄阿松师傅的动作。风痕也凑在人群前,手指在手机屏幕上快速滑动,将阿松师傅说的“一百八十圈”“挂旗状态”等细节记下来,时不时还抬头观察熬糖锅的温度变化。温如霜则站在阿松师傅身旁,适时补充:“阿松师傅说的‘挂旗’,在清代《糖谱》里也有记载,叫‘糖液凝如旗角’,是老祖宗传下来的火候判断法,咱们得把这些经验记牢了。”

随后,李婆婆也走上台,她打开竹篮,取出一块刻着“喜字”的糖龙成品,眼眶有些发红:“这是‘婚嫁糖龙’,当年我婆婆教我做的时候,说新人拜堂时摆上这个,能保一辈子甜甜蜜蜜。可现在年轻人都嫌麻烦,没人学了。”她拿起竹刀,演示如何在糖龙身上刻“喜”字,“这刀得斜着拿,力度要轻,不然糖会裂,每一笔都得顺着糖的纹路走,就像顺着日子的盼头走似的。”

老匠人们的分享持续了近两个时辰,从熬糖的火候、塑形的手法,到糖龙在不同民俗场景中的寓意,句句都是干货。台下的年轻匠人不时提问,老匠人们也耐心解答,展馆里的气氛渐渐热络起来,连空气里都飘着淡淡的麦芽糖香。

午时过后,交流会进入第二环节——风痕演示数字工具。他将笔记本电脑连接到投影设备上,屏幕上瞬间出现了“九转糖龙”的3d模型。“阿松师傅早上说的‘九转糖龙’技法,我用数字模型还原了出来。”风痕说着,用鼠标转动模型,“大家看,这是第九转的纹路,之前阿松师傅说找不到当年的手感,我通过扫描您的旧作品,记录下了每一个转折

温馨提示:亲爱的读者,为了避免丢失和转马,请勿依赖搜索访问,建议你收藏【dq54网】 www.dq54.com。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!

请勿开启浏览器阅读模式,可能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