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519集:遗产申报(1 / 3)

逸霄 竹晴园 1678 字 12天前

墨香与数据共筑的非遗之路

双生谷的初秋总带着些缠绵的雨,淅淅沥沥打在糖龙展馆的青瓦上,溅起细碎的水花。温如霜将一摞泛黄的古籍摞在案头,指尖拂过《双生谷民俗志》的扉页,墨迹在岁月里晕开浅褐色的痕迹——这是她祖父留下的手稿,也是此次“糖龙民俗”申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起点。

“材料框架我拟了三版,你看看哪版更贴合申报要求。”温如霜将平板电脑推到风痕面前,屏幕上密密麻麻列着“历史渊源”“民俗内涵”“传承谱系”等章节,“但有些数据太零散,比如近三十年的传承人数量、技艺流传区域,光靠文字描述不够直观。”

风痕正调试着数字扫描设备,闻言抬头,镜片上还沾着细微的糖霜——方才他刚扫描完老匠人阿松珍藏的“九转糖龙”模具。他接过平板,指尖在屏幕上滑动,目光停在“传承现状”那栏:“确实,申报材料里的数据得有说服力。我可以做动态数据图表,把传承人年龄结构、技艺分布区域、近年活动场次这些都可视化,评审看的时候能一目了然。”

窗外的雨渐渐停了,阳光透过雕花窗棂,在案上投下斑驳的光影。温如霜起身从书柜里抱出一个樟木盒子,打开时飘出淡淡的樟脑香,里面是二十多本手写的“糖龙匠人日志”,最早的一本落款是1952年。“这些是我走访了七个省市收集的,里面记着不同时期的糖龙习俗——比如清明的‘祈雨糖龙’、婚嫁的‘喜字糖龙’,还有灾年的‘祭河糖龙’。”她翻开一本蓝布封皮的日志,指尖点着泛黄的字迹,“但要把这些民俗脉络梳理清楚,得先考证每个习俗的起源、演变,还要对应到具体的技艺手法,这可不是件容易事。”

风痕放下平板,走到案边拿起一本日志翻看,目光落在一段关于“熬糖火候”的记载上:“你看,这里写着‘秋时熬糖,火要缓,候糖起蟹眼泡’,不同季节的火候差异,其实可以和气候数据结合起来。我可以在动态图表里加一个‘民俗与自然环境’的关联模块,用地图标注不同地区的糖龙习俗,再叠加当地的气候特征,这样能更清晰地说明民俗形成的原因。”

温如霜眼睛一亮,指尖在日志上轻轻敲了敲:“这个思路好!比如双生谷的‘祈雨糖龙’,就和这里春夏多雨、秋冬干旱的气候有关。之前我整理资料时,总觉得缺个直观的连接点,动态图表刚好能补上。”她顿了顿,又拿出一叠照片,“这些是近年糖龙技艺进校园、进社区的活动照片,还有国际非遗展的现场记录,你能不能把这些素材整合到图表里,展示技艺的传播范围在扩大?”

“没问题。”风痕拿出笔记本电脑,快速勾勒出图表的框架,“我打算分三个模块:一是‘历史脉络’,用时间轴展示糖龙习俗从宋代到现在的演变,标注关键的考古发现和文献记载;二是‘传承现状’,用柱状图展示传承人年龄分布,用热力图展示技艺流传区域;三是‘当代发展’,用折线图展示近年活动场次的增长,再插入图片素材展示国际交流成果。”他指着屏幕上的草图,“这样一来,文字材料负责深度解读,动态图表负责直观呈现,两者结合能让申报材料更有说服力。”

接下来的半个月,糖龙展馆的灯每天都亮到深夜。温如霜埋首于古籍和日志中,逐字逐句考证糖龙习俗的起源和演变,她发现宋代的“糖龙祭河”与当时的水利建设密切相关,而明清时期的“婚嫁糖龙”则反映了民间的礼仪文化变迁。她将这些发现整理成文字,为每个习俗都配上详细的文献依据和实地调研记录。

风痕则忙着处理数据和制作图表。他先是将温如霜整理的传承人信息录入数据库,发现60岁以上的老匠人占比超过60%,30岁以下的年轻人仅占10%,这一数据让他意识到年轻传承人的培养刻不容缓。于是他在图表中特意用红色标

温馨提示:亲爱的读者,为了避免丢失和转马,请勿依赖搜索访问,建议你收藏【dq54网】 www.dq54.com。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!

请勿开启浏览器阅读模式,可能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