水纹’图案,呼应传统糖龙‘祈雨保丰收’的寓意,这样既创新又不失根脉。”
陈阳眼睛一亮,立刻拿出笔记本记录:“温老师说得对!我们之前只想着功能性,忽略了文化内核,现在就调整设计,争取在决赛前把水纹图案加上。”
随着赛事推进,越来越多令人惊喜的作品涌现出来:民俗文化学院的“非遗融合糖龙”,将糖龙与剪纸、皮影技艺结合,糖龙的鳞片是用糖纸剪的,龙身内部藏着微型皮影,点亮后能投射出糖龙的传说故事;理工大学的“智能糖龙”,在糖龙体内植入了微型传感器,能检测周围环境的温湿度,通过手机App提醒用户保存糖龙的最佳条件;艺术学院的“光影糖龙”,用透明糖料制作龙身,内部嵌入LEd灯,夜晚点亮时,龙身会呈现出不同颜色的渐变效果,象征糖龙在不同历史时期的演变。
决赛当天,展馆里搭建了一个巨大的圆形舞台,10支入围团队依次展示作品。林小满的“敦煌飞天糖龙”经过改进,不仅飘带更加挺括,还在糖龙的底座上刻了敦煌文书里的糖龙制作口诀,温如霜看到后忍不住点头:“这才是传统技艺的活态传承,既保留了技法,又传递了文化记忆。”
江南大学的“生态糖龙”也有了新变化,镂空花纹里果然加入了水纹图案,陈阳还特意准备了酸奶,让评委和观众现场品尝:“我们调整了益生菌的含量,现在每克糖龙里含有1000万活性益生菌,口感也比之前更清爽,适合现代人口味。”
最令人惊艳的是理工大学的“智能糖龙”,团队负责人在展示时,特意将糖龙放在了不同温湿度的环境中,手机App上立刻显示出对应的保存建议:“比如在潮湿环境下,建议将糖龙放在密封盒里,加入干燥剂;在高温环境下,建议冷藏保存,这样能延长糖龙的保质期。”风痕看着屏幕上的数据,忍不住称赞:“这不仅是对糖龙技艺的创新,还解决了传统糖龙难以保存的痛点,为糖龙的产业化发展提供了新思路。”
颁奖环节,风痕和温如霜共同走上舞台,手里拿着定制的糖龙奖杯——杯身是用传统技法制作的迷你糖龙,底座则是3d打印的,刻着“传统为根,创新为翼”八个字。
“首届全国高校糖龙创新联赛圆满结束,但这不是终点,而是糖龙技艺传承的新起点,”温如霜握着话筒,目光扫过台下朝气蓬勃的学生们,“你们用自己的创意,让古老的糖龙技艺焕发出新的生命力,让我们看到了年轻一代对非遗传承的热爱与担当。”
风痕接过话筒,补充道:“未来,我们会在糖龙展馆设立‘高校创新实践基地’,为大家提供更多交流与实践的平台。希望你们能继续带着这份热情,探索传统与创新的融合之路,让糖龙技艺在新时代绽放出更耀眼的光芒。”
台下响起热烈的掌声,林小满和陈阳相视一笑,悄悄约定明年还要来参加比赛。展馆外的老槐树下,几片黄叶落在了刚贴出的“高校创新实践基地”招募海报上,阳光透过树叶的缝隙,在海报上洒下斑驳的光影,像极了糖龙身上闪烁的鳞片。
暮色渐浓,风痕和温如霜并肩走在展馆的走廊里,身后传来学生们讨论作品的声音,夹杂着糖料熬煮的香气,在空气中久久不散。“你看,”温如霜忽然停下脚步,指着墙上的糖龙历史 timeline,“从唐代的祭祀糖龙,到明清的民俗糖龙,再到现在的创新糖龙,每一个时代都有属于自己的糖龙故事,而现在,这些故事正由年轻一代续写。”
风痕握住她的手,目光坚定:“我们要做的,就是为他们搭建更好的平台,让这些故事一直流传下去,让糖龙的火焰永远燃烧。”
走廊尽头的窗户敞开着,晚风带着初秋的凉意吹进来,吹动了墙上的 timeline,也吹动了两人心中对糖龙传承的无限期待。远处的